近来,我市健身业刮起了一阵降价旋风,许多知名健身场馆都纷纷树起了降价大旗。办理健身卡1年期只需399元,两年期只需699元,如此诱人的“白菜价”,自然引来不少消费者。但在招徕了大批顾客后,健身场馆出现了人满为患的后果。遭遇服务打折,想退卡又退不掉,不少人只能感叹:健身竟被健身卡“卡”住了。
出现这种情况,与当前健身行业的特点不无关系。如今,先买卡后锻炼已成惯例,当然健身是种长期行为,单次付账不划算,办卡整个“批发价”对消费者还是有利的。但这种预付费的做法却存在很大的风险。如果商家经营顺利,双方的合同关系尚可保持有条件的平衡,一切都还好说;可一旦遭遇危机,会员卡所规定的权利能否实现,就很难说了。有的甚至沦为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工具,被不法分子卷款潜逃,人间蒸发了。
现在生活好了,“花钱买健康”日渐成为时尚。但在健身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尚待健全的情况下,办理健身卡时一定要三思后行,千万不能只图便宜。俗话说得好,“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为防止上当,消费者在办卡前不妨先问几个常识性问题。首先是价格是否合理。有道是,一分钱一分货,市场行为总要受价值规律支配,价格太便宜了,服务肯定会打折扣。要知道,健身行业一般投入很大,低价格虽然会在短期内收回大量资金,但同时也意味着后期投入加大了,如果后期资金跟不上就很容易产生风险。
再一个问题就是,自己是否已经做好了健身的准备。健身不同于一般的消费,消费者虽然掏了银子,得到的并非有形的商品,而是无形的服务。而这种服务能否实现,除了商家的因素外,跟消费者个人也有很大关系。健身说到底是一种生活习惯,如果养不成这种习惯,办卡岂不是白花钱?在我们身边,把健身卡变成“洗澡卡”甚至弃置不用的人并不在少数。据说在德国,购买了健身卡却不去锻炼的浪费金额一年有3亿欧元,相当于蒙古一年的GDP。想必这也是商家把准了消费者的一个脉门,敢于低价售卡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