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价格战为何难破医院价格“坚冰”?
“10点利”、“5点利”、“2点利”……面对近年来药品零售市场一轮又一轮降价冲击波,武汉市各大
医院岿然不动,药品价格依然“坚挺”,其一副冷眼旁观、置身事外的超脱之举,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
焦点。
降价冲击波撼动江城药品市场
早在2001年底,新开业的湖北隆泰大药房高举“平价”大旗,宣布对其经销的药品“平均降价40%”
、“实行10点利”,在武汉拉开降价风暴的序幕。随后,汉深、民兴、振生等全市300多家大药房迅速跟
进,纷纷打起“平价药店”的旗号。一时间,武汉药品零售市场平价风潮迭起。药商们都宣称,武汉药
市已从暴利时代步入微利时代,药价已降到底线,没有再降空间。
然而2004年9月14日,由长沙进军武汉的“老百姓”药店对外宣布部分药价,“板蓝根”、“中联强
效片”等5种药品价格低得令人瞠目,其中“板蓝根”每包0.70元。此外,近800种常用药的定价也处于
此前武汉药市的更低水平。
据“老百姓”负责人介绍,老百姓大药房的8000多种药品,75%的低于武汉零售药品市场价5点,个
别高达50个点。他们能以前所未有的低价业务,是因为直接从生产厂家进货,去掉了中间环节,腾出了
利润空间。另外,超市业态的运作模式,通过健全的 供应网络联合采购,并通过现金支付,降低了
药价,采用薄利多销的规模经营来赚取利润。
药店药品降价受到市民的欢迎,不少药店靠“薄利多销”获得可观的业务收入和利润。“老百姓”
开业第一天中午,板蓝根等多种特价药品断货,卖方不得不紧急调集货源,开业前三天每天业务收入都
在30万元左右。“健康人家”首日近20万的业务额,也说明市民需要便宜药,药品价格战受益的是市民
本地医药零售店坐不住了。“老百姓”开业当天,江城药市价格再度下调,据测算降幅达到5个点。
湖北隆泰医药、武汉汉深大药房、益草堂大药房等8家药品连锁企业表示将联手降价,以低的药价来应对
“老百姓”。些结盟药房出售的中联板蓝根冲剂,由1.8元/包降至0.6元/包,中联强效片降至1.9元/盒
。这些药品价格比原来售价低了60%以上,比“老百姓”的定价还低0.1元以上。
但短短2个多月后,11月28日,汉深药业联合武汉大型医药批发企业武汉新特药公司,成立湖北健康
人家大药房,将8000多种药品普降8%,仅保持2至3点利。隆泰大药房也宣称其13个连锁店将拿出心脑血
管、糖尿病、感冒止咳等五大类近400个品种,以低于5个点的利润低价业务。
就在各大连锁药房降价激战正酣之时,12月4日,武汉药商后起之秀“金药堂”7家连锁店下调8000
多种药价,并将200多种常用药价格均降至一元,掀起这个市又一波药品降价潮。
药品降价:药商着急医院反应平淡
一波又一波的药品降价风潮,不停地搅动着江城武汉的零售药价市场,给药品的生产、经营企业带
来巨大压力;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为药品经营链条、占据药品业务大头的武汉市各大医院却表
现平淡,药品价格依然“坚挺”,看病贵问题依旧突出。
记者调查了解,就在“老百姓”低价业务正酣之时,武汉中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称“老百姓”
的“板蓝根”和“中联强效片”售价低于其出厂价,系不正当竞争,随后在媒体上刊登《严正声明》,
称市场上某些商家蓄意以低价业务中联强效片及板蓝根颗粒,公司对此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广西“金
嗓子”也向武汉市工商局公平交易分局递交举报信,指责“老百姓”对“金嗓子喉片”的定价低于其出
厂价,并在媒体发表类似声明。
据悉,直至“老百姓”向工商部门提交了进货价格单等证据,证明自己确实未搞“不正当竞争”后
,双方的这一“误会”才得以消除。为此,作为妥协条件之一,事后“老百姓”又将5种特价药品进行了
提价。
同样,降价也遭到来自同行和药品供应商的强烈抵制。“老百姓”宣布药品降价后,1000多种药品
面临断货,其中七八百种是供应商撤柜,供应商提出,“要么涨价,要么撤柜”。同行的抵制则主要表
现为采取”不光彩”手段竞争,如在宣布降价的头几天,在“老百姓”大药房药架上,不时会发现破损
的口服液等药品,有的还将旁边的药品包装盒污染了,地上也发现了被脚踩过的药品。“老百姓”负责
人说,这显然是有人在“暗算”。
而患者更直接的感受是医院的药费一直未降下来。一位在建筑公司上班的姓肖的患者告诉记者,实
行医保后,他每个月医保卡上的钱只有几十元,现在医院看一个普通的感冒,一打针动辄两三百元,花
不起。
药房价格下降一波接一波,已形成了医院药价与药店售价之间的价格“鸿沟”。而相比各大药店的
“积极”对抗甚至“不光彩”的行为,武汉各医院则“独善其身”。武汉某大医院一位负责人说,药店
人山人海买药的人群,对我们并没什么影响。
为何外面降价一波连着一波,而医院却岿然不动?一位业内人士说,外面药价再便宜,住院病人不
可能到外边买药到医院用吧;很多居民的用药都须到指定医院方可报销,不可能到外面买药吧;何况医
生还掌握处方权,还到医院去看,还得到医院买药。
医药问题“非一日之寒”,改革须配套政策“支援”
据了解,武汉地区医院执行的药价是国家限定的更高零售价,明显高于药店。医院药价不降,老百
姓很难得到实惠。虽然各大药房都使出“2元现金买处方”的手段,但“在医院看病、在药房买药”的人
数依然较少。
专家认为,目前药品零售环节总体上还是缺乏竞争,药店竞争只是零售环节极小的一部分,因为医
院把持了药品零售市场70%的份额。而采购业务不透明,流通环节差价过大,患者还是更终为购销中的大
折扣、高回扣“买单”。只有捅破医院这层“坚冰”,才能真正将实惠带给患者。
为平抑虚高药价,目前 各地都已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但在这场纷繁复杂的利益博弈中,虚
高药价的降低,患者负担的减轻,必然会触及医疗机构、企业,甚至部门的利益。于是,在一些地方药
品集中招标采购中就出现五花八门的“怪”现象,阳光招标“不阳光”、阳光采购变了味。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药界人士说,集中招标后,药价还是降不下来,是由于除了患者以外,负责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各个部门没有一个真心愿意降价。很简单,价格降了,差价少了,回扣的空间也小
了。以中介机构招标公司为例,目前基本上是以中标药品的千分之六收取中介费,药价越高,中介费就
越多,自然不想看到中标药品的价格太低。于是,在确定中标药品时,同一个品种,如“头孢曲松钠”
,十几元钱一盒的中标,上百元一盒的也中标;而医院当然愿意选择利润高的。
而另一方面,由于医生掌握处方权,医院掌握了住院病人大量用药尤其是处方药的用药权。开处方
挑贵药、挑差价大、回扣高的药,由于中标药品价格相对较低,“药品一中标就死”。实践证明,药品
招标无法抑制药价虚高,拥有药品选择权的医院成了更大赢家。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未能实现“医药分
开管理”,医院“以药养医”现象十分突出。在利益驱动下,医疗机构过分追求药品差价收入,加之药
品生产流通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产品结构趋同,药品市场的竞争演变为价格折扣的竞争。
湖北省物价局成本调查队2004年8月对全省18家医院进行监审,结果显示,这些医院的药品收入与医
疗收入大体相当,“以药养医”的现象非常突出。这18家医院年均总收入为24.84亿元,其中医疗收入占
收入总额的46.7%,药品收入占44.9%。据了解,药店药品降价后,医院处方流失的主要还是自费病人,
而这部分的市场份额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