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冬季,你不冷
[日期:2009-04-23 ] |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
|
为何青睐“大店模式”?
为什么众多品牌会对“大店模式”青睐有加呢?首先是“店大欺客”有了新解——消费者在享受“上帝”般感觉的时候不知不觉中被“诱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消费者不再像过去为了买衣服而货比三家、东拼西凑,更青睐一站式购物。这些“大店”大多选在黄金地段,装修豪华,道具、橱窗、POS等都容易显档次、出形象,可以对品牌理念、属性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容易吸引客人进店。统一的品牌风格和当季主题的店面陈列,营业员热情洋溢的接待,加上柔和的背景音乐,都使消费者乐于在里面自由自在地购物。一站式购物的客单价较高,覆盖人群广,容易形成重复消费和口碑传播,这样的店铺也成了展示品牌形象最佳的免费实体广告。
另外一方面,随着消费意识的逐步改变,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也越来越高。各大品牌为了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纷纷设立旗舰店和专卖店,尤其是那些搭上资本市场快车的企业和品牌,有雄厚的实力和资源作支撑,迅速地攻城略地。毕竟从中长期来看,这些具有战略意义的营销网点基本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值得占领且具有排它性;而且这些网点对整个省会或周边城市都有很大的辐射作用,也是说明品牌实力的最好的宣传,可吸引加盟商。
除了提升品牌形象、抢占战略制高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现在不少商场经常要求场内品牌商进行形式繁多的促销活动,比如买一百减五十、买两百返二百等活动,虽然人头攒动很热闹、销售额飙升,但赚得盆满钵满的是商场,而品牌商们赚的只是吆喝,能保本就已经不错。为了抢占市场主动权,很多服装品牌不得不想办法开设大型旗舰店进行自主销售。另外,Nike、Adidas等开了旗舰店,特步等能不跟进吗?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很多商业行为已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此外,零售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虽然滞后于虚拟经济,但无疑也会受到一定冲击。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寒冬”到来时,一些“体质”欠佳的品牌纷纷倒掉,商铺出租开始变得困难,拥有多家商铺的业主更愿意把店铺租售给具有实力的品牌厂商。而品牌企业也趁机以较低的成本购置或租赁大商铺。随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旗舰店销售在一定时期内将是一个趋势。
“大店”如何才能大?
“大店”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站式购物的便捷,能快速提升品牌形象,但它对品牌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品牌能快速研发出足够多的款式和丰富的产品,无论是产品类别宽度还是款式的深度,因为款太少就只能简单地重复陈列,而且如果类似的旗舰店数量太少,仅为了少数店铺而研发大量款则极易断色、断码,容易加大生产成本并形成大量库存。所以这类巨型店铺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了会影响绩效,太少了则不能实现规模经济。
与普通的专卖店相比,“大店模式”一般平效偏低,无论是按每平方米的销售/利润贡献,还是人均销售/利润贡献来衡量,绩效产出更好的还是一些中小面积的店铺(除非有另外的战略意义,如进军商业地产、多品牌运作等)。除了要求单款OK外,更要求从色系到元素都有统一的主题能相互呼应和贯穿,从头到脚、从内到外、从服装到鞋包等配饰,都强调有较强的混搭能力,要求它们“独立而不孤立”;真正要做好旗舰店,不只是要完成本店的销售目标,还要求辐射周边的卫星店铺,发挥小“神经中枢”和快速物流调度的功能,加速补货、退货、调货和物流周转的功能并降低整个物流成本,降低货品积压避免形成死货、或因为畅销产生缺货的概率;要求供应链上采购、生产、配送、营销等各环节足够支持大量产品的运作,要求同步配套进行。另外,大店对信息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整个企业的供应链快速反应能力提出了挑战,对精细化运营的人才需求骤升⋯⋯而这一切,对习惯了抓住历史机遇、靠网点量而非质快速扩张、运营管理非常粗放的中国企业提出了极为严峻的考验。
“大店”开起来,除了商品的研发、生产、配送、营销、销售等系统要有保障外,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终端人员的储备和培训。一些大品牌开始进一步全面提升导购员的水平,经过培训将他们提升到形象顾问、服饰搭配顾问、色彩搭配顾问的高度,根据消费者的身高、肤色、脸型、胖瘦、偏好、心情等选择适合的产品组合。从导购、顾问、组长到店长、督导、区域经理,辅导、晋升、传帮带机制变得越来越重要,一是对新人的培养,提升造血功能;一是针对个人、团队的绩效激励机制;一是对流行趋势、商品卖点、陈列、色彩学、消费心理、销售技术等的全面培训与提升。每开出一个大店,一定要及时总结成败、注意事项,做好标准化工作,为快速复制、连锁提供准备,少走弯路、少重复交学费。
录入:danbab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