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这个中国人心中吉祥的数字,很快将成为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
2008,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年份,年初的雪灾、五月的大地震,八月的奥运光荣、九月份开始总爆发的金融危机,我们从来没有经历如此过山车般的心路历程;大喜与大悲,自信与恐慌,历史老人仿佛为煅造一个民族的坚强性格在2008特地构建了一座精神的炼狱。
2008,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30年前的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改革开放的第一页。30年后的2008年,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也积累了许多深刻的矛盾和问题,而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发展才能逐步解决。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起点。
2008,是极其复杂的一年。2008年,正当我们试图大力推进经济社会由粗放型发展、非理性发展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性发展转型的关头,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构成巨大的威胁。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外向型的制造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产业升级进程受到很大影响。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也令原本正在调整中的房市和股市“雪上加霜”,经济景气指数快速回落,市场购买力锐减,消费预期大大降低。房地产业的持续低迷也拖累了与之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建材产业的发展面临空前的困难,产业升级的紧迫性迅速被生存发展的紧迫性所取代。
2008的复杂性为未来孕育了巨大的不确定性。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何时实现反转?金融危机是否会导致世界经济秩序的重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会有多深?中国能否率先实现经济复苏?中国经济何时触底反弹?这些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一方面是站在改革开放新30年的起点,一方面是全球经济环境的巨变;一方面是产业升级的巨大压力,一方面是空前的生存危机,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陶瓷行业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传统日用、艺术陶瓷产业发轫、发展于中国,中国最早为世界奉献了独特的陶瓷艺术,但现代建筑卫生陶瓷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却创造、发展于欧洲。然而,经过30年来不断的引进、吸收和改造欧洲先进的陶瓷生产技术,中国陶瓷今天已经步入了从模仿到创新,从制造到创造的历史性进程。中国建筑陶瓷不仅拥有世界最大的产量,同时在很多方面(比如抛光砖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陶瓷行业是“中国制造”少数几个具有世界级水平的产业。陶瓷行业3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开放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回顾30年走过的路,我们看到,中国陶瓷行业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正视、认识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打开行业发展新局面的一把钥匙,也是今天我们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最好方式之一。
“认识自己”是再出发的前提
希腊古城特尔斐的阿波罗神殿上刻有七句名言,其中流布最广、影响最深,以致被认为点燃了希腊文明火花的却只有一句,那就是:“人啊,认识你自己。”文艺复兴时代法国思想家蒙田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改革开放前30年的计划经济导致市场物资普遍短缺,这给中国企业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空间。而对建材行业来说,改革开放30年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也为建材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因此,可以说中国经济建材行业过去30年的普遍繁荣,主要是源于市场的拉力,而非企业的竞争力。而市场需求的充足,加上政府因过度追求GDP业绩,对产业发展不设置准入门槛,这也导致行业产能相对过剩也是最近10年中国制造业的普遍特征。产业过剩一方面导致企业利润微薄,没有积累进行产业升级,进入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另一方面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尤其是出口企业无力量做渠道,推自主品牌,只能互相杀价,借别人的渠道赚取很少的“搬运费”。
过去30年的历史经验表明,中国陶瓷行业还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产业周期与房地产业同步,产业的兴衰基本绑架在房地产上。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1%-2%,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为1/4-1/3,如果算上对数十个上下游行业的带动效应,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几乎可以说是约等于国民经济,约等于民生。作为一种不动产,既是消费品又是一种投资品,这导致它跟股市那样的周期性特征更加明显。因此,陶瓷企业的投资必须充分考虑房地产行业乃至整个经济生活的周期性特征,否则,就可能导致出现2006年、2007年反周期投资热,使行业的扩张遭到重创。
二是行业发展30年来没能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核心价值体系,包括现代公司精神、企业家精神、品牌理想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等。中国陶瓷行业除少数几家上市公司外迄今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司制度。企业作坊式、粗放型、随机性、过度家族化的管理模式非常盛行,公司“委托—代理”经营机制不健全,职业经理人队伍不成熟,人力资源成本虚高,人才市场恶性竞争。企业领导者很多则缺乏前瞻性战略思维,缺乏创新意识和品牌理想,以赚钱为唯一目的,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行业协作精神,导致行业社会形象模糊,社会价值被严重低估,长期背负“两高一低”这一行业“原罪”。
中国陶瓷行业迄今未能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级行业协会。两个国家级的行业协会作为竞争性主体存在,不利于协会树立权威,凝聚人心,集中意志,整合资源办大事,包括解决行业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如知识产权保护、反倾销、行业标准、产能过剩、行业形象危机公关、恶性竞争、产业联盟等,也包括建立统一的公共信息交流平台及提供高水平的产业分析报告等。由于缺乏统一的权威性的行业组织的协调与领导,加上“漫山放羊”式的产业格局,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低,大企业市场份额比重有限,很难真正走到一起通过抱团的形式,获得影响行业的话语权,进而主导行业的发展方向。
三是背负着“两高一低”产业的恶名。“两高”即高污染、高能耗,“一低”即低附加值。给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生存空间是基础差、底子薄的后发展国家的一个共同的特征。西方工业化进程中也经历过高能耗及“先污染,后治理”的历史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对资源型的陶瓷产业一直是控制发展,这给中国陶瓷行业的发展以机会。但中国陶瓷行业一方面不停地在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另一方面却只创造极低的附加值。陶瓷生产基地动辄上千亩的用地需求也使其单位土地的产值远远落后于其他先进的制造业。虽然陶瓷行业“高能耗、高污染”的现实评价存在某种偏颇,但必须承认目前行业“两高”指标离科学发展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尤其是一些“山寨厂”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不友好”。
行业洗牌有利于长远发展
随着国家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成为“两高”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绿色GDP理念的指导下,地方政府为改善环境质量逐步抬高“两高”产业的进入或生存门槛。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东部发达地区的土地、能源及劳动力成本越来越不足以支持传统制造业的发展,于是,通过“双转移”(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将空间腾出来发展先进制造业及服务业,就被当着政府实现产业升级的一条捷径。由于贴有“两高”产业的标签,低端的陶瓷产能在一些地方(比如佛山)更成为“双转移”运动的工作重点,被列为强制关、停、转的对象。虽然政府以行政手段(而不是市场手段)主导产业升级的简单、直接的“休克疗法”受到业界民间舆论的压力,但从长远来看,产业升级还是有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是有利于行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今年下半年开始深化的华尔街金融危机迅速演变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使中国实体经济也遭受很大的影响,加速了原本就处于“双转移”风暴中的陶瓷行业的洗牌。佛山作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陶瓷产业集群,其孕育和快速成长得益于政府“无为而治”,其与生俱来的“两高一低”的特征也是因为这种“无为”政策。
在佛山下猛药清理陶瓷产业痼疾的关口,金融危机又在濒临倒闭的企业后面推了一把,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洗牌。最近五年来,陶瓷行业“过冬”、“洗牌”的论调不绝于耳,但每次最后都还是被市场繁荣的景象所淹没,而且新的繁荣最后总是要引发新一轮的圈地投资运动,造成产能的进一步过剩。这次行业的洗牌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洗牌”,它是在产业发展本身积累着大量的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在政府大力主导的传统制造业的升级进程中,在全球性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进行,因此洗牌的深度和广度将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洗牌。这次洗牌的结果将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优胜劣汰,产业的集中度更高。产业的资源更多地配置到优势企业中,将有利于行业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行业的科学、理性发展,有利于行业的良性竞争,规范化发展,有利于打造世界级的陶瓷品牌。
政府产业升级政策需与时俱进
尽管行业的洗牌大势所趋,在所难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治理陶瓷产业的政策不需要与时俱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产业升级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推动,但产业升级同时也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既需要外部的压力,也需要内部的动力,否则成效就会很慢。当前陶瓷产业升级是外部压力足,但内部动力不足。内部动力不足的原因,一是企业经营效益不理想,能投入升级的资本不够,二是金融危机导致的国内外需求衰退,使产业升级具有更现实的意义,但同时也进一步削弱了企业的升级转型的能力。在企业产业升级内部动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采用强制措施关、停、转企业,效果只能适得其反,最终的结果是严重伤害整个产业。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情势下,保增长、保就业是最大的政治,政府应该对企业雪中送炭,让企业安全过冬,以维护社会稳定,等经济复苏之后再推进产业升级的各项工作。
产业升级的目标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陶瓷作为传统制造业,也是现代产业体系的一部分。中国是陶瓷消费大国,人均消费量居全球第三,仅次于意大利、西班牙,陶瓷在中国有巨大的市场需求。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陶瓷的出口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一方面表明我们陶瓷的出口量与产量不相吻合,出口量仅占全球总出口量一成多;另一方面表明中国陶瓷在全球市场还是有很大的性价比优势,出口增长的潜力很大。国内外市场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表明,陶瓷行业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关键是如何发展的问题。东部地区经过30年的发展,因为土地稀缺、劳动力成本提高、环境标准提高等原因,造成企业经营成本不断推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自然会按市场机制作出相应的调整。企业要在东部地区继续发展,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技术含量、提高产品创新附加值和品牌附加值,建立土地和原材料资源节约型的生产销售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消化上升的成本,提高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否则,就只能走出去,到国外和国内中西部低成本地区建生产基地,实施异地生产和区域化销售的战略,依托合理的销售半径的优势将局部市场做深做透。
金融危机的深刻启示
随着金融风暴对实体经济的深入影响,陶瓷产业与其他传统制造产业一样面临着发展的转折点:提升发展或者转移发展。这次金融危机对陶瓷产业的最深刻的启示是:经济的发展有繁荣就必定有低迷,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的正常节律。过去30年中国经济也有几次大的波动,但均是在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内发生,每次都因为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及时、有力,经济较快就实现了复苏。这次经济周期的主导因素是外因—— —美国的金融危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这次国内经济的衰退会到什么程度?政府的4万亿救市举措什么时候奏效?这些都有待进一步观察。但不管如何,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30年高速增长的蜜月期已经结束,这也意味着东部地区过去习惯的繁荣时期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的结束。东部地区企业要继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由过去外延式的增长方式转变为内涵式的增长方式。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企业在繁荣时期活得好并不是真的好,在低迷时期能生存和发展才是真英雄。企业能活得久并不是因为他们对机会把握得有多好,而是风险控制的能力胜人一筹。当前,对于大多数陶瓷企业来说,眼下的经济谷底就是第二次创业的起点,我们只有认清形势,振奋精神,沉着应战,才能再次从经济低迷的深渊中攀爬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