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茶树良种工作现状与种业体系建设构想
[日期:2009-04-07 ] |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
|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良种对农业产业的贡献日益突出。为了充分发挥良种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保障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参照农业发达国家的做法,国家有关部门与今年提出了新型种业体系的要求。目的是通过建立与完善资源保护利用、品种选育与引进、繁育与推广,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政府管理、公共支持、社会服务、科技支撑等种业体系,促进农业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良种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要素之一,茶树良种化是实现茶叶优质、高产、高效最根本的途径。本文通过对浙江茶树良种工作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浙江省建设茶树种业体系的构想。
一、现状与问题
1、确定了无性系良种的地位
浙江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注重茶树良种的繁育与推广,很长一段时期,全省推广的良种为鸠坑种与木禾种,到80年代这两个品种的种植面积曾达100余万亩,约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40%。20世纪60年代曾在新昌、临安设点进行无性系良种的繁育试验,但由于成本、生产方式和经营体制等因素的制约,无性系良种的繁育与推广工作在之后的20多年一直停留在局部茶区或小范围内。90年代初,浙江省明确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淘汰茶籽直播的指导思想,1990年农业部提出了“大力推个无性系良种,加快茶树良种化进程”的总体要求,同时浙江省确定了龙井43、迎霜、乌牛早、龙井长叶、浙农113、浙农121等11个重点推广良种,并在全省统一了认识,从此浙江省无性系良种推广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2000年浙江省政府提出了到2010年全省无性良种比例达到60%的目标,进一步确立了无性系良种的地位。
2、选育了一批优良品种
浙江历史上有着较为丰富的品种资源。据建国初期普查,浙江省茶树地方品种有近20个。20是继60年代开始注重品种引种与选育工作,特别是当时云南大叶种在平阳的成功引种,为浙江省茶树育种工作奠定了基础。60~70年代科研院校的研究富有成效,在1984年和1987年进行的两次国家茶树品种认定中,浙江省有鸠坑、龙粳43、迎霜、翠峰、劲峰、碧云、浙农12和菊花春8个品种被认定为国家级良种;在1994年和2001年国家茶树品种审定中,又有龙井长叶、寒绿、浙农113、中茶102和浙农21共5个品种被审定为国家良种。其中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育成的龙井43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80~90年代,地方性选育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仅认定了乌牛早、清明早等17个省级良种,而且苔香紫、霜峰、安吉白茶、平阳特早茶、银猴茶等7个品种相继通过了省级品种审定。至此,浙江省现有国家级良种13个,省级良种22个。
3、建立了一批繁育基地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始以来,浙江省开始重视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20世纪60年代,在温州、绍兴等地建立一批选育基地;70年代末期,在宁波的福泉山建设了浙江省第一批茶树良种繁育场,面积达1000亩,品种近30个;80年代初,确立了开化、泰顺、临海、东阳、新昌、绍兴、建德、杭州、德清等一批县级繁育基地;90年代初,国家投资新建扩建了开化、松阳、义乌、绍兴、湖州、金华6个省级茶树良种繁育场。但由于长期以来,良种推广严重滞后,加上管理、经营体制的不断变化,这些良种繁育场一直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现在大部分已改制。90年代之后,嵊州、遂昌、安吉、泰顺、平阳、武义、淳安、新昌等茶叶主产县纷纷建立了县级良种繁育基地,为加快浙江省茶树良种繁育与推广作出了贡献。2001年由国家投资在浙江新昌新建了个国家及茶树良种繁育示范场。目前,浙江省茶树良种繁育基地苗圃面积近5000亩,育苗能力达6亿株。
4、制定了茶树良种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省各级政府非常重视茶树改良工作,出台了许多推动茶树良种化进程的政策与措施。新昌县和嵊州市分别从1992年和1993年代末期,全省有永嘉、松阳、开化、淳安、绍兴等10余个县相继制定了发展规划,并出台了扶持政策。浙江省农业厅于2000年提出了实施茶树良种工程计划,并制定了十年发展规划;省政府也发出《关于加快茶树改良的通知》(浙政办函[2001]99号),明确提出2010年全省茶树良种率达到60%的战略目标;同时,为了树立典型、鼓励先进,2002年由省农业厅和省财政厅联合出台了《浙江省茶树良种先进县评选办法》(浙农专[2002]17号)。这些政策和办法的出台,大大激发了各产茶县、市主管部门与广大茶叶技术推广工作者开展茶树改良工作的积极性,并迅速兴起了茶树良种化热潮。至2003年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总面积达到了61.2万亩,比2000年的24.7万亩翻了一番多。特别是近两年来,每年两种茶园新增面积都超过了12万亩,大幅超出了我省十年规划的年度发展计划指标。无性系两总比例从2000年的12.8%提高到了2003年的29.7%,3年提高了近17个百分点,超过了全国2003年平均25%的水平,一举扭转了浙江省多年来茶树无性系良种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局面,为全面实现2010年茶树改良战略目标开了一个好头。
但是,根据提示建设要求,浙江省茶树种业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茶树品种在全省农作物品种中的地位有待提高,根据浙江省实际,作为重要经济作物品种的茶树应该列入农作物审认定品种志列;二是新品种选育要进一步满足茶叶发展的要求;三是国家、省、县三级繁育基地尚需进一步配套建设,特别是省级良种繁育场建设明显滞后;四是茶树良种繁育与推广技术有待进一步创新;五是茶树品种资源有待收集、整理与保护;六是茶树种苗生产、经营还需规范。
二、建设茶树种业体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随着浙江省茶叶产业的发展与茶叶市场全球化,建设茶树种业体系已成为进一步提高茶叶市场竞争力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重要工作。
1、建立茶树种业体系是保护和利用茶树种质资源的有效保障
浙江省有近2000年的产茶历史,茶树种质资源,尤其是绿茶品种瓶质资源极为丰富。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收集的2700多份种质资源中,浙江省的种质资源由255分。但总体来看,浙江省茶树种质资源尚待收集与整理,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做好认定与保护。不仅是对茶树品种资源有效保护与利用的保障,而且对保持浙江省茶叶产业竞争由于具有战略意义。
2、建立茶树种业体系是保持与提高茶叶市场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
目前,全世界有54个国家和地区生产茶叶、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口茶叶,世界年茶叶贸易为140万吨左右,其中绿茶占15%左右,我国出口绿茶占世界绿茶贸易量的80%,我国出口的绿茶中,浙江省出口的占60%以上。从国内市场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丰富的挖掘与弘扬,绿茶年消费增长率在5%以上,名优茶年消费增长率在10%以上;加上北方绿茶市场的逐步扩大,浙江省做工精细、品质优异的绿茶特别是名优绿茶多年来受到市场的青眯。目前虽然在国内外绿茶市场中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但由于浙江省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市场价格优势明显削弱,因此要持续保持浙江茶叶产品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改良茶树品种,从根本上提高茶叶品质。茶树种业体系的建设将在3个方面为进一步提高茶叶市场竞争力提供必要条件:一是为茶树良种推广在繁育数量上提供了保证;二是为新品种的选育满足市场与生产发展的需要提供保证;三是通过科技创新为品种品质的保持提供必要支撑。
3、建立茶树种业体系是优化种业资源、推进茶叶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茶叶是浙江省具有较大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当前正处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的重大变革时期。为了做大做强这一优势产业,2003年制定了区域布局规划。茶是种业体系的建成,将通过科学合理规划省、县级良种繁育场(圃)的建设,整和育种资源,优化种业结构,促进区域良种有效供给与供需平衡;通过完善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新品种引进机制,促进区域是在品种推广与品种结构的合理搭配,推进区域产业化进程;将有利于浙江省茶苗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茶树种业体系建设,不仅是浙江省实现2010年茶树良种率60%的目标和推动茶产业整体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还将对提高茶苗产业竞争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体系建设构想
茶树种业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以政府宏观管理和公共支持为基础,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大建设步伐,完善体系建设,加快茶树良种化进程,推进茶叶产业竞争力全面提高,推动浙江省由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转变。2010年总体目标:全省无性系茶树良种总面积达到120万亩,良种率达到60%,基本实现茶树良种化。
浙江茶树种业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
1、建立科技创新机制,提高科技对种业发展的贡献率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加强科技创新是促进茶树种业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浙江茶树种业应在新品种选育、工厂化育苗、大田繁育技术、高效速成栽培技术等方面加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通过科技创新与科技普及率的提高,推动种业科技进步。
2、加强种质资源的收集和整理,促进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通过普查与引进,全面收集和整理浙江省及全国茶树种质资源,建立种质资源库并入库保存,通过应用遗传性状基因图谱绘制与DNA标记等技术,建立种质身份档案。
3、完善品种选育与引进机制
制定公共支持政策,调动科研院校与地方的品种选育积极性,促进茶树品种选育可持续发展,推动茶树新品种更新。利用财政支持,有组织地引进国内适应浙江省栽种的茶树良种,并建立适应性试种制度,确保推广品种的效果。
4、完善国家、省和重点产茶县三级茶树良种繁育场布局与基地建设
根据区域、资源、基础、技术等比较优势,拟扩建1个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示范场,新建和扩建6个省级茶树良种引繁中心,建立品种资源圃150亩,良种母木园2000亩,苗圃1500亩,达到年产优质种苗1.8亿株左右。在优势区域内,扶持建立自繁自育自用苗圃1500亩,年育苗能力达到1.5亿株。
5、建立质量检测、区试、品总审认定等服务体系
建立茶树品种与质量检测机构,建立与完善茶树品种区试办法与区试点布局,确保新品种区试工作有序进行。恢复茶树品种审定组织,确保茶树新品种审认定工作正常开展。
6、建立种业信息服务平台,定期与不定期的发布趋势分析和供需变化预告,顺畅、经营与市场流通渠道,保证种苗平衡调剂,促进茶树种业发展。
7、完善管理体制,规范种业市场
随着发展速度的加快,自繁自育所暴露的苗木质量和管理等问题已不容忽视。因此,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和《中华人名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农作物实施细则》,制定茶树良种苗木生产许可证、茶苗准运证、质量合格证的“三证”管理办法,严格茶树良种生产、经营与市场规范,保证茶树良种苗木质量,使良种繁育与推广走上法制轨道。
四、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统一认识
要充分认识茶树种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不仅要把茶树种业体系建设列入业务工作的议事日程,更主要的是各级政府要把茶树种业体系建设作为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性公益事业来抓。通过加强领导,统一认识,进一步确立茶树种也在农作物种业中的地位,各部门要通力合作,上下联动,确保浙江省茶树种业体系建设顺利进行。
2、落实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
茶树种业体系建设是茶叶产业发展中的一项基础性系统工程,社会效益好、建设标准好、技术要求严、资金投人大,需要政府政策扶持和确保投入到位。重点应加强国家级良种繁育示范场、省级良种场和县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扶持,要继续实施浙江省茶树良种工程,确保良种化进程。加强对茶树种苗龙头企业的扶持,引到创建种苗品牌,特别是省级良种繁育企业要充分发挥在种业产业中的龙头地位和种苗产销中的指导作用。
3、加强新技术研究,加快老茶园改造
充分利用浙江省茶叶科研教育在全国领先的优势,加强科研院校对茶树种业科技创新的支持,促进茶树种业新技术研发。加强“三农五方”合作,开展诱变育种、转基因育种研究,主攻高抗性与突变品质特征品名种选育,加快种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探索工厂化育苗和提高茶苗出圃率技术,特别是要开发实用、科学、方便与行之有效的换种改植技术,这是浙江省茶树良种化进程中的一项迫切的基础工作。
4、制定规范制度,加强种业管理
茶树种业体系建设是一项务实与务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的工作。要保证种业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与有序运行,不仅要保证公共支持,更需要规范制度监管。除制定完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保护办法、区域试验规范与区域管理办法、茶树品种审认定办法、“三证”管理实施办法和新品种引进、试种与推广认定办法之外,还要制定新品种产权管理办法、鼓励群众性品种选育办法及相关标准等,通过规范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推动茶树种业可持续发展。
录入:mp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