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茶文化探讨
[日期:2009-04-02 ] |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
|
西乡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地处汉水上游和南北气候过渡带,现有茶园1.2万h㎡,产茶历史悠久,“始于秦汉,盛于唐宋”,曾作“土贡”送长安:文武百官大嗜其茶,名躁一是,“男废耕,女废织,其民制茶不休”,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一、西乡的含以及内容
把与西乡这个特定的地域及其所产之茶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西乡。也就是说,西乡是西乡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其实质是物质的精神化和主观精神的物化,就饮茶人而言,是主观和客观的易位。溯本求源,追怀远古,品味历史上浩繁茶事;对远在外面的亲朋好友寄一封香茗,聊表思念和关怀之意;对外来的客人沏赠佳茗,以表地主之谊和亲切的友好,展示本地物华人情;闲暇与明月扶疏的庭院,沏一壶仙毫,邀三两仁友,品茶静心,以物抒情。客观地茶表现了主观精神世界,物质就精神化了,茶也就从“柴米油盐酱醋茶”物质需求上升到“琴棋书画诗酒茶”的道德修养、理念信念、宗教信仰等精神领域。据此,西乡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悠久的历史;“纯绿色、全天然、无污染、富锌硒”的独特品质;长期养成的;以茶为题材的诗词、散文、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摄影等文化作品;秀丽旖旎的自然风光和纯朴清雅的人文环境,其核心内容是初步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茶艺。
二、西乡形成的条件
1、与巴蜀文化、汉江文化紧密相连,是古代巴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夏商两代(公元前21~11世纪),汉中于四川、贵州部分地与均属梁州,西周(公元前11~8世纪)才并入雍州,诏于长安丰镐村。春秋战国时,除被秦、楚割据88a(公元前475~387)外其后369a均有蜀国及巴蜀国管辖。由于西周时的政治中心在长安,物产不及四川丰饶,汉中在长期的郡县合治中,始终与巴蜀藕断丝连,加之又有兵家必争之地的战略地位,因此四川交通的古栈道应运而生,在传递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过程中,茶叶从四川向陕西传播成为必然。
商朝末年,周崛起于西北,其势力逐渐向汗水流域渗透,使汉水流域形成“群夷之国”。公元前12世纪,巴蜀所产之茶列为贡品,《华阳国志·巴志》载:“园有芳蒻、香茗”。这时的汉中文化,都与巴蜀相同,如农耕文化、大石文化,夏祭曰伏,冬祭曰腊等。秦汉两代(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汉中与巴蜀仍是长期的郡县合治。西汉元年(公元前3世纪)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曾饮马镇茶、坐论江山。三国时蜀汉昭利章武年(公元221年)西乡始建县,初名南乡县。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改名西乡县,属汉中郡。自夏至唐统一前,在长达2600a中,由于战争造成的人口大流动,以及长期的俊、县合治,促进了汉中与巴蜀的经济、文化、信息交流,为巴蜀茶业传入汉中提供了很好的人文环境。从兼置看,汉中西部县本是巴蜀葭萌的属地,已证明其有茶;从交通看,汉中是巴蜀进入长安的必经之地。秦汉至南北朝走的是“石牛道”,即由眉县,经斜谷、褒谷栈道入汉中;复自勉县而西、出阳平关,由山道经广坪,抵白水关(四川青川县白水镇),沿白龙江河谷至广元老昭化(广元西南),输南入剑阁道。另一条“陈仓古道”,由勉县沿今略阳的黑河坎次、大黄院鱼洞子、略阳,越青泥岭,出甘肃两当,进凤县越秦岭到陕西关中;从经济方面看,汉中是巴蜀与周王朝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各种贡品送往、文书传递、政令律规均经由汉中;从气候变化看,这一时期茶树有条件向北迁移,春秋至两汉(前8世纪~公元年初)是第二温暖时期,亚热带植物(梅、竹、松、漆、茶)分布比寒冷期(前10世纪~9世纪)大大向北推进。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巴蜀随着政权变迁、物流纵横、植物北迁传播到汉中,汉深深地烙上了巴蜀文化的痕迹,使得陕西地区无论从民俗风情、生活习性,还是地方口与、各种文化,均表现巴蜀文化当不脱其型。
2、与佛教、道教在西乡的传播紧密相连
佛教创建于公元前六世纪末,创始人释迦牟尼。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经南北朝至隋唐之世,佛教已遍及全国,穷乡僻壤,亦不例外。唐初传入西乡,并建开元寺。佛教提倡众生平等,认为人只要修行,可以解除苦难而成为佛(意为“觉者”),它最基本的理论是四谛:苦(指客观世界的现实)、集(指产生痛苦的原因)、灭(指痛苦的消灭)、道(指消灭痛苦的方法),核心是“无常”(生灭相续,因果相继)和“无我”(就是没有一身主宰)。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源于先秦的方土、术土,形成与东汉晚期,强调“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观点,意在通过清静无为而达到无不为的目的,有效的统治人民。
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信徒们都要坐禅念经,苦修静炼。或是在寺院开辟茶园,或是化缘纳贡,以集茶叶供其饮用和驱眠作更,产生了许多咏茶品茶的僧诗茗徒。佛教强调“茶禅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茶道中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的灵魂,正是命题所包含的“人化自然”和“自然的人化”两个层面。加之民间专为进贡而兴植茶园,这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又给西乡茶注入了文化因子,丰富了西乡内涵。
3、西乡形成的基础
西乡作为汉的主要成分、中国的一枝奇葩,有其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具有厚重的基础。
(1)水路重埠论茶镇
在县城东30km处的老茶镇地濒汉江南岸,水上交通尤为方便,东下襄樊,西上汉中,皆可扬帆而至。沿江房屋栉比,行业齐全,西乡、镇巴东区的茶叶等土产山货向这里既散,中年船帮不绝,商贾云集,贸易十分兴旺,成为汉江沿岸趸销茶叶的重要集镇,故名茶镇。汉王刘邦征发的汉中军旅,及经此东下击楚。“沛公落马茶镇湾,唇佛子午论江山”唐宋时期,山南道茶作为“土贡”随子午荔枝栈道飞抵长安宫廷,文武百官争相嗜饮,西乡茶名躁一时。茶镇既是涉汗要津,又是江防要地,历代设驿铺递,留下了深厚的巴蜀、汗水文化印迹。
(2)景色旖旎利于茶
西乡境内群山重叠,沟壑交错,南有巴山,北有秦岭,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雨洗春山四秀清”的宜茶环境。境内土层深厚,质地微酸,营养丰富,无工业污染,生产的茶叶“纯绿色、全天然、无污染、富锌硒”,倍受世人青眯。
(3)茶品众多,枝枝争妍
以午子仙毫为代表的全国名茶系列:午子翠柏、午子翠芽,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跻身全国文化名茶。西乡炒青,素以香高、味浓、耐冲泡而著称于世。国内外茶学专家无不称赞其隽永味长,健康人心。烘干、炒干,进而精制,基本上都实现了机械化,工艺精湛,设备领先,起于70年代的名茶制作工艺独特,包含西乡情愫。
(4)民风醇朴,习俗耐人
西乡人民风纯朴敦厚,率直俭德,热情好客,长江茶叶作为定情礼,真邪物、祭祀品,客来敬茶、客走增茶,即使物质生活再差,到家的客人是少不了一杯茶的。现在生活物质条件好,人们常在劳作之余,三两仁友与明月寂静的雅室,品名聊话去烦静心,共谋发展,融茶香与人情、友情之中,尽享都市文化。
(5)文艺佳作不断
以茶为题材的名歌、散文、书法、摄影、电视专题片等文艺作品已有相当数量和水平,民歌如《请君来陕西》、《西乡茶歌》等,屡上舞台表演,深受群众喜爱。文艺作品如县幼儿园跳的《太空娃娃》、县医院创作的《西乡人西乡茶》、城建局的相声《赛车节趣话》、土地局的表演舞蹈《茶山踏歌》……等等。诗如明代王云凤的《子午谷》、阮宇成的“午子有名茶,一口醒精神”、陈椽教授的“午子仙毫”、江伯玉老人的“吟西乡茶”,县委书记吕阳平的“西乡茶叶溯源长,仙毫出世名始扬。名朝逐鹿南过去,龙井碧螺细商量”以及李大算写的《茶事五首》……的等。每年的四月份,县上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赛茶节,文艺演出、书画表演、评奖游行、新闻报道已连续举办三年,极大的丰富了西乡。
四、西乡的核心是茶艺
茶艺是的形骸,是茶道的载体,表现的是艺术、技艺,无艺则无示道,只有道术合璧,才能通天达地。西乡茶艺,在制茶、烹茶、饮茶方面的技术已有相当水平,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一门艺术。制茶,包括鲜叶采摘、杀青、揉捻、干燥、精制,保鲜贮藏等;冲泡,讲究赏茶、鉴水(水是茶之母,要清、轻、甘、活、冽)、读壶(壶是茶之父)、论境(环境、艺境、人境、心境四境俱佳);饮茶,主要是看品茗时人数的多少和品茗者的人格而论。一人独品得其神,二人对啜得其趣,三人众饮得其慧。西乡绿茶茶艺的基本程序(12道):1、点香——焚香除妄念 2、赏茗——春蕾展容姿 3、温杯——冰心去凡尘 4、投茶——宫廷迎佳人 5、润茶——甘露润莲心 6、冲水——凤凰三点头 7、泡茶——碧玉沉清江 8、奉茶——观音捧玉瓶 9、闻香——慧心悟茶香 10、观色——旗枪舞春波 11、品茶——淡中品至味 12、谢茶——自斟乐无穷。
当然民间多是客来现泡,趁热喝下。有功力的人讲究喝浓茶,茶水要“酽”、有“口劲”。少数地方用鼎罐熬、煨罐煮,一杯茶七分茶叶三分水,茶七酒八,喝的满口生香,通体透爽。
通过茶艺表演和品茶,最重要落到茶道的真谛上来:廉、美、和、敬,即“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录入:mp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