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产业前途如何?

[日期:2009-03-31 ]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中国的“”源远流长,茶产业日益发展,近年我国茶叶的生产量和出口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国内茶叶及相关产业的年产值逾百亿元。但是,随着近来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供大于求、进口“门槛”的抬高,茶叶价格持续下跌,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的茶叶产业更是面临新的挑战……

“”源远流长

    有资料表明:中国的饮茶历史渊远流长,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春秋以前,茶叶药用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在咀嚼中感受到茶叶的芬芳、清香,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该阶段,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即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煎煮而成的茶虽苦涩,然而滋味浓郁,风味与功效均胜几筹;时间长了,自然养成煮煎品饮的习惯,这是茶叶成为饮料的开端。

    然而,茶由药用发展为日常饮料,还经过了食用阶段这一中间过渡期——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在一起食用。此时,用茶的目的,一是汲取营养,一是为食物解毒。

    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出现。先把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由于秦统一了巴蜀(我国较早传播饮茶的地区),促进了饮茶知识与风俗向东延伸。西汉时,茶已是宫延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王褒《童约》已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时出现“以茶当酒”的习俗,说明华中地区当时饮花已比较普遍。到了两晋、南北朝,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 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 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 、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 ,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 》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我国茶叶生产效益持续下降

    近年来我国茶叶的生产量和出口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国内茶叶及相关产业的年产值逾百亿元。但由于近来茶叶在国际市场上供大于求,而且进口“门槛”抬高,致使茶叶价格持续下跌,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据统计,2002年我国所有的产茶省都在发展茶叶的生产。2002年我国茶园面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得到增加,茶园面积达到118万公顷。其中开采面积会达到91.5万公顷,比上年分别增加3.5%和3.2%,居世界第一。

    2002年由于茶叶出口减少,国内低档茶销售增长减缓,各地都把发展名茶生产作为茶叶生产的重点,名优茶产量提高,抑制了茶叶产量的增加。因此,目前我国茶叶产量不能反映出我国茶叶的实际生产水平,特别是近几年发展的茶园,良种化程度很高,素质好,对我国茶叶今后走势将会有很大的影响。2002年茶叶产量增加主要来自近几年新发展的茶园和名优茶产量上升。茶叶产量达到72.0570万吨。比上年增长2.69%。我国茶叶单产仍处于较低水平,平均每公顷单产855公斤,仅为世界平均单产1721公斤的一半。我国茶叶年出口量22万吨,占世界总出口量的17%,其中绿茶占68%,红茶12%,总创汇额3.4亿美元。

    据了解,我国茶叶生产效益持续下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茶价低迷,茶农收入下降。目前国际茶市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激烈的无序竞争状态,茶价呈持续下降趋势。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际平均茶价只有60年代的60%,1997年略有回升,1999年平均茶价1.68美元/公斤,2000年为1.52美元/公斤。我国出口的红茶近四年来平均茶价仅1美元/公斤左右,有的甚至低于1美元。绿茶平均价在1.24-2.17美元/公斤,远低于印度、斯里兰卡和肯尼亚,平均茶价比印、斯、肯分别低40%、61%和20%。国内茶叶市场价格也有下降趋势,大宗茶平均价格为20元左右/公斤,中档茶为40元/公斤,部分高档茶价格上升,但产量较少。

    二是茶场规模缩小,茶叶生产成本提高。随着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茶树种植以农户为主体,平均每户不到一亩。目前,全国许多茶场实行承包制,形成了"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生产规模一般较小,平均不到100亩,不利于集约化管理,也增加了生产成本。茶园承包费用较高,如江苏省宜兴市的不少地方茶农以每亩500元的价格一次性买断若干亩茶园20年的经营权,每亩每年再上缴300-500元的使用费,加上化肥、农药,管理费,采摘费等,使生产成本大大提高。

    化肥和高效无毒农药等生产物资的不断上涨,使茶农的生产成本高居不下。我国茶叶平均亩产51公斤,每公斤平均价13.1元,名优茶均价38.6元,平均每亩茶产值546.6元。全国茶农3000万,人均茶园0.44亩,茶叶人均收入仅三四百元。从整体效益看,东部茶农收入好一些,西部茶农收入较低。另外,我国传统茶叶加工机械落后,质量、效率和卫生条件差;茶中产后运输、贮藏、保鲜设施的技术也有很大差距。目前,全国有茶厂6.7万家,平均每个茶厂年加工茶叶仅10吨。

    三是茶叶生产加工税赋重,优惠政策难落实。茶叶在我国是一种高税赋的农副产品,生产环节征收的农业特产税过重,有的高达每亩400-600元。目前,茶叶生产要缴纳农业特产税23%,加工、批发、零售等环节征增值税13%(有些地区征17%)。这一税负高于印度、斯里兰卡等产茶国家几十倍。
入世后我国茶叶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

    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陈宗懋指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的茶叶产业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国外茶叶大举进入中国,必将挤占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

    按照WTO的《农业协议》,政府对农业可继续采取不引起贸易扭曲的扶持政策,但国内支持水平不可以超过基期1986-1988年平均农业生产总值(我国为4851亿元人民币)的10%,也就是今后国内支持水平的空间仅为485亿元人民币,而美国削减后的国内支持水平为191亿美元,日本削减后的国内支持水平为283亿美元,因此我国的国内支持水平与上述国家相比相差甚远。由此可见,我国农业入世后所面临的环境非常严峻,茶业作为农业中的一部分,也必然受到影响。

    按照WTO协议中的"国民待遇"原则,茶叶的进口关税将大幅下降,此举大大有利于外国的茶叶进入中国市场,尤其红茶的进口量将有所增加。另外,按WTO有关协议,茶叶进口的配额和进口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也将逐步取消。加入WTO后,国外企业还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来我国茶区投资,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和经营管理优势与我国茶叶企业进行全方位竞争。目前联合利华公司收购"京华"茶叶,日本三得利公司乌龙茶水在国内销售,可口可乐公司推出"天与地"茶水,都表明了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决心。

    二是发达国家纷纷提高"绿色壁垒",阻碍我国茶叶出口。

    茶叶进口国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由于自身不产茶,对进口茶制订了非常苛刻的农药残留限量(MRL)标准。如欧盟2000年7月1日起实施的新的茶叶农药残留标准,受检农药品种从7种扩大到134种,有的农残限量标准值仅为原来的1%。目前,茶叶的卫生质量(农药、重金属、微生物等)已是影响我国茶叶出口的主要障碍,其中农药残留最为突出。

    三是我国茶产业技术水平低、经营规模小,缺乏知名品牌。

    我国茶产业技术水平与国外产茶国的差距表现为:第一,茶树良种普及率过低。我国目前茶树良种普及率只有19%,而日本的无性系良种普及率为93%,肯尼亚为90%。第二,茶叶生产力整体水平低下,生产成本高。国内茶叶平均单产只有世界水平的一半。第三,我国茶叶与设备落后,造成茶叶卫生质量难以保证,品质很难稳定和提高。第四,茶叶产品档次低。我国生产的茶叶基本上是初级产品,深加工产品只占3%左右,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阶加值均很低,无法满足国际市场要求。在日本,深加工茶叶产品约占1/3;欧美国家尽管不种植茶树,但茶叶深加工产业非常发达,拥有装备和技术一流的茶叶加工厂。

    在我国整个茶叶产业链中,不论是茶树种植,还是茶叶加工、经营,均存在经营规模小的问题,而且生产、加工与销售严重脱节。茶叶经营企业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因此出口茶只能以原料茶为主,难以开拓市场。据了解,目前国外茶叶生产集约化程度远高于我国。在印度,60个茶树种植场的茶叶产量占全部总产量的60%,因而保证了产品质量。日本虽以农户经营为主,但组织化程度高,由农协统一购置农业机械、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加工。

    四是人们生活消费方式和结构发生变化,为茶叶生产提出新要求。

    目前,世界上约有20亿人以不同的方式喝茶,随着消费人群年龄结构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对茶叶的消费方式和结构也在发生改变,人们更加崇尚快速、方便的饮茶方式。目前茶饮料在日本、美国、中国的迅速发展正反映出这种新的趋势。此外,人们对茶叶产品多样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健康的功能性要求也越来越受关注。
我国茶叶亟待提高质量扩大出口


    业内专家指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要想进一步扩大茶叶出口,茶叶产品在农药残留、重金属和有害细菌三个方面亟待进一步提高。

    ——农药残留问题。

    由于欧盟大幅扩大茶叶农药残留的检验种类和降低茶叶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检验种类由1999年的7种扩大到2002年的134种,致使我国茶叶出口面临较大压力。农业部已从2000年开始在全国茶区进行茶叶农残、重金属抽检。尽管近两年我国茶叶农残指标迅速下降,超标率明显减少,但这仍然是一项巨大挑战。

    ——重金属超标问题。

    铅是一种人体并不需要、吸收过量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与其他植物相比,茶树鲜叶中的铅含量偏高。目前我国茶叶中铅含量限量标准为2mg/kg,欧盟为5mg/kg。从分析结果看,超过2mg/kg的茶叶约为20%左右,但茶叶中的铅在泡茶时的浸出率不高,一般不超过10%,因此,茶汤中的铅对人体健康不会产生影响,泡茶后茶汤中铅含量远低于国际上和我国制定的饮用水中铅含量标准。据了解,我国茶叶铅的来源主要是:土壤母质中含铅量高,化肥的施用量较大,使土壤酸化加速铅的溶出,汽车尾气中排出的铅为茶树所吸附或吸收,老的茶叶加工机械所用的合金中含有铅,致使加工过程中鲜叶被铅污染、肥料中的铅。

    ——有害细菌的含量偏高问题。

    我国茶叶与设备落后、卫生状况差,有害细菌的含量偏高,造成茶叶卫生质量不能保证,品质很难稳定和提高。尽管目前茶叶进口国尚未把有害微生物检验列为必检项目,但欧盟和美国已作为试验项目,预计不久将会正式实施。

    据统计,全球生产的40%的茶叶用于出口。2001年,我国茶叶出口欧盟减少了37%,仅对英国出口就减少了3000吨。在今年的春季广交会上,欧洲客商下单的更少,一季度又减少31%。茶叶无论从世界范围还是从国内范围来看都不是一种紧缺商品,是属于供略大于需的商品种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茶叶的要求将不仅限于色、香、味的界定,而是更高的卫生及质量要求,因此我国茶叶在质量安全和生产标准亟待进一步提高,以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茶产业的根本出路

    农业部门的专家认为,茶区广、茶类多、市场大、历史久已不再是我国茶产业的竞争优势,茶叶生产分散、技术含量低、效益不高、经营规模小、缺少名牌等弱点正逐步暴露出来。贸易自由化,农产品关税壁垒的削减,均给我国茶叶生产发展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而打牢持续发展的基础才是根本出路。

    一、可持续发展要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

    以市场为导向,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指导生产,实际上需要的是一次观念的彻底转变。首先要树立"贸易为先"的新思想。以贸易来刺激生产、以贸易效益来促进生产技术改造和提高产品质量,以增加贸易效益来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要树立完整的市场观念。在当前总的农产品"卖难"的形势下,人们总会不断听到、看到一些地方企业、农民的农产品"卖得不难",取得了好效益。这一方面说明"卖难"是因为我们接触的市场半径太小,另一方面就是市场的一些需求和产品要求可能不知道,而不知市场需求的比较盲目的产品生产,又造成"卖难"。这就需要全面的掌握市场的需求信息和发展动态,对现有的和潜在的市场都要认真分析研究,不被局部市场的一些现象迷惑,积极主动地去开拓市场。

    第三要树立重建市场更重市场操作的观念。现建设各种专业市场,建立全新流通体系已经为茶区认同。虽然这项工作因认识程度的不同而发展不平衡,从已建的市场来看,发挥的作用也有很大差距。建立市场只是一个平台,而运作好市场才是目的。一个市场的兴旺,与资源分布、交通、客流等有关外,更重要的是操作。黄山市祁门县的大小市场情况就较好,繁昌县峨桥茶叶市场的交通地理位置没有什么优势,当地还不产茶,建起-个大市场,值得研究。

    二、可持续发展要真正搞好结构调整,理清思路,明确方向。

    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不应盲目,不能为了调整而调整,而是要不尊重市场需求规律。当整个市场处于供略大于求时,要继续以名优茶生产为龙头开拓国内市场,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从安徽省上一年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该省总产量40%多的夏秋季大宗茶,产值仅占全省总产值的10%多一点,滞销的往往也是这些茶。因此,如何扩大春茶的比重,提高夏秋季生产大宗茶这部分原料的价值应该是下一步调整需认真对待的问题。

    因地制宜,选准自己的调整思路。生产单位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选准市场主攻的方向,按销售市场和消费层次的需求进行调整。要细化市场,查清本地产品历史上或近些年主要的销售市场,做到心中有数,提倡小区域大占有,再逐步扩大,集中力量发展主销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效益。

    三、培育市场主体,走质量安全之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积极扶持各类新的市场主体的成长,加快农民组织化步伐,打好市场基础。单个农民难于适应市场的风险,也难以树立市场信誉,仅靠龙头企业的带动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组织起来,形成具有承担一定市场风险能力、一定市场开拓能力和市场信誉的经济组织。日本和我国台湾等地的经验就说明了这一点。搞产业化就是为了使农民能顺利上市场,能赚钱,有效益。针对国内千家万户分散产销为主的茶叶生产现状,要引导群众,让他自觉自愿地认为要组织起来才行,要群众参与和决策才行,由小到大,由点到面发展起来,这是一个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大变革。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怎样抓紧构筑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的新市场主体,提高其竞争和应对能力。

    积极扶持茶叶名牌产品的发展,形成领导市场的龙头,打好品牌基础。英、美等国不产茶,但拥有享誉百年的茶叶品牌;中国产茶数千年,资源丰富,但在国内外市场上却少有叫得响的品牌。名优茶的开发生产,使茶界上下对这个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产品申请注册商标,打品牌,搞包装,发展特色产品等等,在农产品中独树一帜。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走发展优势安全产品道路,打好质量安全的基础。我国茶园大多分布于丘陵和山区,可充分利用现有优越的自然条件,积极扩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生产,针对不同目标市场,提供各种优质安全的产品应市。要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扩大欧美市场,提高我国茶叶的声誉,带动全球市场销量上升。有关政府部门要通过加快优质安全茶的标准体系建设、市场监测体系及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来规范茶叶产品的生产经营,使茶业全面达到无公害化生产的目的。

国内茶叶消费市场呈现新趋势

    随着人们茶叶消费观念的变化,国内茶叶市场也呈现出新的趋势。

    首先,茶叶消费从大宗茶为主转向以名优茶、名牌茶为主。目前消费者不仅仅满足低层次的饮用需求,而是追求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这种从"物质"转向"感觉"消费的变化已逐渐显现。目前消费市场中,低档茶滞消,大宗粗茶积压,而价格昂贵的名优茶、名牌茶走俏,高档茶畅销不衰。

    中国茶叶学会的刘英泽认为,目前我国的茶叶市场已进入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时代,开始由创名优茶发展到创名牌茶。如今的消费者不仅看重茶叶的质量,而且注重茶叶的品牌、包装,对名牌茶的质量、历史、美感也越来越挑剔。

    其次,茶叶消费由单一同质化传统茶转向多元化系列产品。据调查,茶饮料是2001年最畅销的饮料之一,全国茶饮料的夏季销售量较上一年增长95%,成为饮料中增长最快的一种。经营者以色、香、味、形、补为特色,用名优茶为主料,配以辅料,制成多种茶饮料。茶叶多元化走进了当代的茶馆、茶楼、超市,让顾客根据自己的需求,任意选择。在当今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情况下,以茶为原料加工的多种茶水、茶食、茶药作为天然的绿色食品,必将在市场上大有作为。

    第三,消费者更加追求饮茶的生理和心理双重需求。茶叶的药理作用,经科学研究证明,对于保健防老,治病解乏,降压、抗癌等具有其它饮料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能满足消费者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研究员韩驰介绍,茶叶中的茶多酚、茶色素和儿茶素等成份具有抗氧化能力,有阻断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有关专家指出,在人们追求名优茶的趋势下,大宗茶做为医学工业原料是一条较好出路。这也就决定了茶业必须走市场化之路,形成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的高效益产业化群体,提高茶叶的增值能力和综合效益。


专家提出我国茶产业应对入世策略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江用文认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茶产业发展应以提高茶叶的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发展优势茶叶产品和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发展龙头企业,提升茶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提高茶叶质量和降低成本。

    ——优化产品结构,发挥绿茶优势,发展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

    我国绿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优势,出口量占世界绿茶出口总量的83%。近十年,国际市场上绿茶需求量明显增长,绿茶出口量从1990年的9.5万吨增加到2000年18.7万吨。过去,由于对绿茶缺乏宣传,人们对绿茶不熟悉,绿茶市场非常窄。因此,要充分利用国际上关于饮绿茶更有益健康的研究成果,引导和促进绿茶消费,开拓绿茶消费新市场,扩大我国绿茶出口。目前,我国茶叶基本上是初级产品,产品档次低。因此,要鼓励工商企业投资茶叶深加工领域,加快茶叶深产业化,优化产品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

    ——提高茶叶产品质量,特别是茶叶卫生质量。

    近几年,随着茶叶出口经营权的逐步放开,低价竞销的现象在我国茶叶出口企业中愈演愈烈,导致茶叶质量下降,特别是茶叶卫生质量不合格的问题较突出,损害了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形象。有关人士指出,企业的当务之急是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尤其是卫生质量。首先要加强茶叶标准化;其次是要建立、健全茶叶质量监控体系;第三是要加强新技术推广,提高茶叶产品的技术含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茶树良种推广,全面启动老茶厂改造,通过技术示范和培训等途径,推广无公害茶叶、有机茶生产技术、茶叶加工保鲜新技术和新设备。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提高茶叶产业化水平。

    我国茶叶生产以农户为主体,规模小,很难直接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产品竞争力的核心是品牌,而品牌竞争的实质是企业实力的竞争。因此,要提升我国茶叶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大力扶持培育"龙头企业"。

    ——有效利用WTO"发展箱"和"绿箱政策",加大对茶业科技的投入,支持茶业。

    有效利用WTO《农业协议》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与差别待遇,促进我国茶业发展。今后几年,我国茶业发展急需进行茶树良种化、茶叶加工厂改造。茶树良种化和茶叶加工厂改造需要大量资金,需要政府出台投资补贴政策,通过给企业提供优惠投资信贷、给茶农直接补贴,鼓励茶农、茶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针对茶农普通存在技术素质低的状况,政府有关部门应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使茶农免费接受培训。此外,我国还应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增加技术推广经费,使茶农能方便得到所需的技术服务,使新技术能迅速地在生产中示范推广。从市场上看,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产品竞争、品牌竞争,而其背后是质量和价格的竞争。因此,为稳固和提高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要充分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增加对茶业的投入,加快茶产业的发展。
科技创新是我国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陈宗懋认为,创新是各项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支撑,我国茶业的发展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的程度。国内茶产业要迅速发展,就必须重视以下几方面:

    一是重视无性系新品种选育和推广。

    世界主要产茶国都将育种工作作为茶叶科学的前驱,将发展无性系作为茶树种植的主体。非洲的产茶国几乎100%是无性系,日本为78.3%,斯里兰卡为55%,我国无性系比例目前在20%左右。无性系品种的发展使得种性均匀整齐,树冠面平整适合于茶园机械化的推广。

    二是重视现代化无公害清洁生产。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无公害茶迅速发展。专家认为,要达到无公害产品的标准,必须在技术确保无公害生产的实施。客观地讲,当前我们采用的技术距离无公害化还有很大的距离。许多发达国家都已提出精细农作的概念,也就是将现代化的高技术与农学技术集成用于茶树种植业和加工业。

    三是抓紧建立茶业标准体系。

    欧盟实行农残含量新标准和国内外有机食品的兴起,都要求我国尽快制定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在内的茶叶质量标准体系。此外,我国还应建立和完善茶业信息体系,使科研单位快速、方便了解茶业生产、销售、海内外市场对科技的需要,也使生产、销售企业更容易了解和得到科技信息,促进科研面向产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四是用健康观念引导茶叶产品的多样化。

    茶叶产品的多样化是21世纪茶叶市场发展的方向。茶叶有益于健康的观点越来越为科学证据所证实。新世纪人们对茶叶的消费是方便、健康、多样化和经济。在来来的10至15年内,传统的茶叶在国内市场仍占主要地位,但新颖的更为方便的方式(如罐装饮料、浓缩茶、冰茶、加香饮料)以及果味茶、药茶、保健茶等多种方式的产品将日益受到青睐。茶罐装饮料从1998年来每年以100%甚至更高的速率在国内市场增长,且发展前景还十分巨大。

    我国还应加快研究的突破,进一步促进世界茶叶的消费。据了解,的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现在已经明确茶叶可以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防龋、抗氧化,提高免疫性、除臭、杀菌、抗辐射、抗癌、抗突变等功效。

录入:mp083

上一篇:西乡茶文化探讨

下一篇:新产品是茶叶的发展之路


美萍物业管理系统 美萍会所管理软件 美萍音像销售管理 美萍足浴管理系统 美萍桑拿洗浴管理 美萍会员管理系统 美萍娱乐管理系统
美萍美发管理系统 美萍装修电子报价 美萍美发管理系统 美萍保健按摩管理 美萍酒店管理系统 美萍会员销售管理 美萍客户管理系统
美萍营销管理系统 美萍汽配管理系统 美萍汽车美容管理 美萍人事管理系统 美萍汽修管理软件 美萍餐饮管理系统 美萍手机销售管理
美萍酒吧管理软件 美萍建材销售管理 美萍茶楼管理系统 美萍培训机构管理 美萍快餐管理系统 美萍服装销售管理 美萍超市管理系统
美萍咖啡馆管理 美萍医药管理系统 美萍进销存系统 美萍洗衣店软件 美萍库存管理系统 美萍健身房管理 美萍体育场馆管理
美萍诊所管理系统 美萍鞋店销售管理 美萍图书销售管理 美萍体育用品管理 美萍瑜伽会馆管理 美萍房介管理系统 美萍眼镜管理系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