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宋先生来到报社,向记者诉说了一次不快的干洗经历。7月4日,宋先生把自己的一件西装和爱人的套装上衣送到了柏道路一干洗店。次日取回后才发现浅灰色的套装变深了,根本无法与套裙搭配穿;深蓝色西装也掉了色,套装上衣的面料纹路及针脚都被染成了蓝色。“没说的,肯定是两件衣服水洗完了又给熨了熨,要是干洗的话是不会上色的。”宋先生气愤地说。他认为干洗店应至少赔偿100元,并将此事投诉至城关工商分局12315处理中心。但商家拒不承认,店主说是衣服质量的问题,穿的时候磨损了,所以干洗后才泛蓝。工商人员无法调解,只好让宋先生去质检部门做鉴定。据城关工商分局投诉部的工作人员介绍,与宋先生遭遇同样经历的消费者有不少,从3月份至今,仅他们受理的干洗投诉就多达十多起。而与其它类别的消费投诉相比,干洗投诉的调解成功率并不高,工商人员道出了在执法过程中绊脚的三道坎。首先,干洗投诉鉴定难。经常是消费者与干洗店各执一词,消费者说是干洗后给洗花了、洗毛了,而干洗店则说是衣服本身的质量问题,使得工商人员在调解中难以下结论。其次是调解难。干洗费用只有几元钱,而一些高档服装则价值几百元、上千元,因此在赔偿费用上店主与消费者往往争执不下。此外,干洗这一新兴消费没有形成一种规范,没有任何的惯例和规定,这给工商部门的执法带来很大难度。当然在干洗纠纷中,不排除一些不法商家为降低费用,用水洗代替干洗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因此工商人员提醒消费者,洗衣单上不应只简单填写洗取时间,而应尽可能详细地注明服装的颜色、质地、新旧程度,以便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