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饼干的大市场
[日期:2009-03-26 ] |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
|
李卫东一边指挥工人装车,一边在电话里跟客户谈交货时间,不等装着饼干的汽车开出厂门,手机又响起来。“瞧,还是订货的。俺这儿的饼干厂,不光我的产品好卖,家家都好卖!”他不无自豪地说,“已经有一定市场规模喽。”
在广东打工12年后,2004年10月,李卫东回到家乡邓州市张楼乡,在七里店工业园内开办了园区第一家饼干厂。19个月后的今天——6月27日,这个园区竟然有了14家大大小小的饼干厂了!而围绕饼干办起的上下游企业有多少,他也算不清,只知道仅面粉企业就有13家。
“想想我回来太对了!”李卫东说。2004年初春,家乡有消息传到汕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在外打工的人回乡创业。他立即回乡探虚实。“我打工12年,从饼干设备安装到饼干生产,直到市场推销,每个环节都干过。而且俺们这地方小麦多、质量好。我一听市里的政策那样好,当时就决定回乡办家饼干厂!”一个月后,工厂顺利开业,产品也因质优价廉而销路大开。
他的一些朋友,以及打工时认识的客户,从李卫东的迅速成功中看到了在邓州从事食品业的前景,于是纷纷从福建、四川来邓州办饼干厂。另几个在外打工、有一定积累的年轻人也回到家乡,办起相关企业。而一些当地人受他们影响,也办起饼干厂或是配套企业。所以,这里就有了目前的企业14家、每月加工面粉3000吨、产品销往十几个省市区的邓州饼干产业。
“大家都做饼干,各家产品又不同,客商一下子就能配齐货,一车能拉回几十种产品,所以就愿意来。”李卫东说,“不光各种原辅料,包括包装用的胶带,园区内都有生产厂,饼干成本比广东福建低很多,自然就有了竞争力。”
“这正是我们所预期的。”南阳市委常委、邓州市委书记刘朝瑞说,“催生关键的少数人,带动重要的多数人,从而突破农区经济低水平循环的怪圈。”这是邓州市近几年的发展思路。
这个思路是基于当地实际而确定的。
刘朝瑞告诉记者,邓州是真正的农业大县,153万人口中有130万是农民,240万亩肥沃的耕地,让相当一部分群众难以摆脱农耕文化的影响,安于现状、小富即满。所以这里的群众缺少市场经验,创业欲望不强烈。“由于投入不足,我们市的经济始终没有重大突破。”刘朝瑞说。所以,从2003年起,市里提出,“要突破现状,用非均衡发展战略,走出一条农区发展之路”。如何突破?发展产业。怎样突破?
少数人创业带多数人发展。为了让干部群众理解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刘朝瑞让事实说话:"在浙江,每万人中就有35个企业家,这是2000年的统计,而2003年的邓州,即使放低条件,万人企业家比例也不过0.5啊!"
这是个让邓州人震惊的数字,也是个让人奋进的数字。很快,突破低水平循环发展之路,成为共识;催少数人创业以带多数人发展,成为共识。
他们很快把目光投向五方面人才,展开"促进"工作:一是挖掘当地已有的致富能手,二是引进外地企业家,三是吸引打工者回乡创业,四是鼓励复转军人创业,五是调动市乡两级干部中有经济头脑的人兴办企业。
对这五方面人员,邓州市委、市政府又针对他们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鼓励引导政策。比如对外出打工返乡创业者,他们一般资金并不雄厚,暂时没有足够的财力征地建厂房。市乡两级政府就出面,或建新房或协调闲置厂房,以较低的价格租给他们。一年两三万元的厂租费,让靠打工积累的年轻人"敢想、敢干也能干"了。于是,不到两年,张楼乡七里店工业园里就成长出69家工厂。
"我们不需要也不应该告诉这些创业者应该生产什么、怎么生产,而应该引导他们创业,帮助他们孵化,保护他们成长。"刘朝瑞说,"企业家会按市场的要求去整合利用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发挥好各类经济要素的作用。我们所要做的、应当做的就是引导鼓励他们突破,让他们带领多数人搞市场经济。"
在政策引导下,创业在今天的邓州已渐成风尚,市长刘树华说:"目前全市共培养出优势农户7450户,各类经济能人21200人,企业家500多人。"
少数创业带头人不仅办起了一个个企业,还为数十万人创造了就业与发展机会。在七里店工业园内,69家工厂的就业人数少则几十、多则数百,以至李卫东最近在增加设备时发现,当地招工已不像两年前那么容易了。因为除了进园区,还有一部分年轻人以李卫东为楷模,立志"先到外面学习几年,再回来创业发展"。
"不错,我们是人口大市。"刘树华说,"但只要路子对头,人正在变成越来越重要的资源。"
录入:mp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