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营销必须创新。什么是创新?就是对传统提出挑战,对那些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进行批判。批判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批是剥离,判是判定。批判是一种扬弃,批判是一种突破,批判是一种超越。
对营销的批判不是口头的论战,也不是学术的争鸣,而是实践必须作出的选择。这种批判不是对理想的向往,而是基于所面临的现实作出的具有风险的决策。所追求的目标不是趋于完美,而是构造差异,创造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竞争优势。
批判权威
权威是什么?权威是以往事业的高峰。如果我们不敢批判权威,那就无法超越权威,一切都会停步不前,就不会有一片创新的天地。历史总是在对权威的批判中发展的,在批判权威中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突破一个又一个极限,攀登一座又一座高峰。
营销中所指的权威是谁?就是企业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就是行业的领头企业,甚至是那些构成市场垄断的企业。它们是市场的统治者,不推翻它们的统治,就没有其他企业充分发展的自由。在市场竞争中,批判权威是企业发展强大别无选择的必由之路。
批判权威并不是诋毁权威,也不是像对待敌人那样对待权威。而是崇敬权威,学习权威,但最后超越权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确定的战略目标,绝不能是建立在企业领导人美好愿望和宏伟设想上,也不能仅是企业根据内部资源所进行的规划。企业战略的制定只能是围绕“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这一基本主题,以强大竞争对手为超越目标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本行业的权威应是企业确定战略目标重要的参照对象。
国家为什么让世界各国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原因之一就是要在中国造就世界竞争的平台,让中国企业在与世界强大企业的竞争中成长。可能是出于政治目的,日本原首相小泉告诫日本企业家不要到中国去投资,到中国去做买卖能赚大钱,可中国的企业就了解到日本企业的精髓,在竞争中超越日本企业。他讲,中国乒乓球最初向日本学习,之后打败了日本;女排最初也是学习了日本的训练方法,之后中国在比赛中就占有了绝对优势。中国的企业要去体验这一规律,勇于实践在竞争中获得批判的学习成果。
批判权威,首先在于分析权威企业的本质特征,而不在于把握其形式上的东西。正如当年“荣华鸡”、“红高粱”要与“肯德基”、“麦当劳”一决高低,结果一败涂地。其实,它们竞争的不是卖快餐,它们竞争的是品位,是理念,是文化。有人形容荣华鸡、红高粱是义和团,拍着胸脯高喊“刀枪不入”就冲了上去,勇气可佳,但落后的营销文化使其必然失败。
认识权威企业的本质,要从权威企业形成强大竞争力的历史去分析,要把握其在长久发展过程中坚持不变的东西。这样就能明白,我们应当做点什么。而其长期坚持的东西在新的历史时期是否应融进新的内涵,其采用的营销模式与时代的要求是否有不协调的地方,甚至可以思考是否存在着可代替的新营销模式。
凡是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都必然是将某一方面特征发展到极致的企业,也就是在这一点上形成了在消费者心目中不可替代的价值。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当某一特征向极致发展的时候,其另一面的缺陷就会暴露出来,这就为竞争对手充分发挥另一种特征提供了发挥的巨大空间。当年乐百氏为了表明自己是极纯的纯净水,在广告中演示27层过滤。农夫山泉正是抓往了这一点,“由于太纯了,就没有味道”,那么我则是“农夫山泉有点甜”;太纯的纯净水在过滤杂质的时候也过滤掉了矿物质,而我农夫山泉则是产自千岛湖的深层天然水。可以说,乐百氏的广告客观上成就了农夫山泉。这里提出批判权威的问题,就是企业在竞争中发展要选择与强大竞争对手相反的道路。
在市场竞争中,重要的不在于克服劣势,而在于首先将优势发挥出来,克服劣势也不是与竞争对手相比,而是集中精力去克服影响自己发挥优势的劣势。要认识自己的优劣势,仅凭传统意义去理解并不一定能得出正确结论,在竞争中去体验,可能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按以往的经验去想象,小企业当然难以与大企业抗衡。但当小企业进行高度社会分工,按全新的商业模式组成企业群落,那么就会发现“小是美妙的”,大生产经营成本控制和对市场反应灵敏度的劣势就显现出来。
批判权威的目的就在于找到强大对手的劣势所在,而找到强大竞争对手劣势的目的在于发挥自身的优势。
批判传统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有突破,就必须实现营销创新。从主观上讲,人人都有创新的愿望,可受传统的束缚,创新往往只是停留在愿望上。不批判传统就无法创新,创新可以理解为批判传统的产物。
任何传统的形成都有其历史的合理性,是为人们经验曾经证明了的正确结论。传统靠权威舆论维持,甚至成为人们的信仰。传统也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它维系人们的共同行动,按传统照办有利于提高效率。坚持传统的严重问题在于会失去对现实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将精力放在维系过去上,结果却失去了未来。传统值得尊重,但批判传统才能找到重大突破的根据。
提出批判传统在于形成传统的条件变了,传统已经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传统营销的基本特征是从自我出发,多方面改进内部管理,绞尽脑汁寻找促销绝招把东西卖出去。传统的营销认为“做大做强”的主要手段是加大投入,通过不断追加投资拉动销售;创名牌的手段就是广告轰炸,甚至认为恶俗广告最有效,其背后的哲学是“谎言重复多次可以变成真理”;在原有细节上精益求精,然后大幅折价来降低库存;他们也在弥补自己产品的缺陷,完善产品的性能,可离消费者需求却越来越远。产品品质是由所谓专家作出鉴定的,甚至得到某某部门所封的称号,可他们忘记了营销最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消费者鉴定。这些企业应当思考的是:营销应是“以工程师为中心”,还是“以消费者为中心”。
最近使我感到惊讶的事实,是那些已经创出了有一定知名度品牌的企业接二连三为外企所收购。许多怀着民族情感的人呼吁这些企业领导人要“爱国 ”,希望社会力量出面来拯救这些民族品牌。其实,这些企业的领导人并不情愿把自己一手培育起来的品牌卖出去,而是不得不卖。现在卖还能收回一部分资金,如果彻底垮下去,那就一钱不值了。所出的问题在于并非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并非品牌没有知名度,而是企业缺乏维持现在状况再投入的资金,如果现金流断了,企业就会突然倒下。究其原因,企业形成今天这样的规模是靠不断追加投资取得的,产品附加值不高,利润微薄,“虚胖并不是强壮”。根本的一点,就是对消费者的需求缺乏深刻理解,缺乏捕捉消费者需求微妙变化并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传统营销的根本症结也就在这里。
在批判传统营销基础上建立的现代营销,一切从满足消费者需求出发,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它要求从细微之处理解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从消费者的视角理解问题。消费者购买商品不仅要满足物质需要,还要满足精神需要;不仅要获得某种实效,还要获得美好的感觉。创名牌实际上就是与消费者不断深化感情联系的过程,这就是感情营销。消费者不仅是消费者,而且还是参与者、创意提供者,这就是互动营销。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局限于某种结果,购买还在意购买过程,这就是体验营销。营销已从重点在产品上转移到服务上,而且要为客户提供全过程服务,这就是方案营销。为了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需将社会资源进行动态组合,于是就提出了商业模式创新。不同的出发点延伸出不同的营销方式。
坚持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在于寻找到市场牵引力,靠牵引力引发企业强大的市场冲击力,从而保持企业活力。现代营销并不以取得某种销售业绩而满足,而是要向消费者和社会表明某种信念,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一种价值宣言。
批判世俗
营销是需要得到世俗认可的事业,消费者组成的就是世俗社会。可营销又不能将自己淹没在世俗之中,它需要超越世俗进行思索。营销的基本目的就是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消费者的需求又需要营销者去唤醒和引导。正是基于存在这样的客观要求,而提出了营销批判世俗的任务。
首先,批判世俗在于批判从众。消费者购买,这里主要指消费品购买,大多数都是非专家购买,因而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盲目性。购买动机的形成很容易受社会舆论的影响,时尚潮流就是这样形成的。
消费者的从众现象为企业提供了商机,而营销从众却必然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会变得越来越被动。从众虽然是一种消费现象,但消费者的需求却是易变和多样化的,营销按从众方式展开,必然要被消费者抛弃。
营销从众现象表现为行动的盲目性,面对某种风气缺乏理性思考,人家干什么自己也干什么,所谓“傻子过年看街坊”,只知道模仿而不知道创造。当产品趋向同质化,一味地想通过价格战摆脱困境,结果却在困境中越陷越深,正是竞争盲目性的典型表现。
摆脱营销从众现象,首先就要从思想意识上与营销从众进行对立思考,制定与从众相反的营销策略,正如潘石屹所讲:“永远不做大多数!”
现代营销根本的理论就是定位,定位不是寻找空白,也不是幻想不存在竞争的蓝海出现,而是以独特视角表明自身营销的差异。定位并不是想将产品卖给谁,而是在与消费者沟通的基础上,以差异化营销产生对消费者群独特的吸引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就是接受消费者和社会的选择的过程,而社会选择的根据就是差异,也就是选择对社会有独特价值的企业。因此,营销首要的和基本的策略就是差异化策略。有差异就有市场,有差异就有竞争力,有差异就有利润,有差异的实质就是与从众的对立。
大量事实证明,逆向竞争策略往往有效。在某种市场机会出现之后,就会出现“群鹰追一兔”的现象,参与其中的企业会杀得头破血流,而躲开厮杀去寻求清静一点的市场,所能得到的只能是可怜的一点剩餐。有一些企业换种思路,去做鹰的买卖,于是获得了出奇制胜的效果。当方便面企业用尽各种招数进行促销的时候,有个企业不做广告,也不张扬,可赚的钱却比许多方便面厂多,它是生产方便面料包的企业。批判是思想上对从众的摆脱,是从从众中得到的启示,是另一条道路的选择。
其次,批判世俗在于批判迷信。迷信不能与信仰混为一谈。信仰有着崇高的目的,而迷信则是由于缺乏理性思考能力而盲从,进而,还要将盲从的事物神圣化。迷信的后果在于失去求实的态度,从而失去创新的能力。
被迷信的事物最初很可能产生过巨大的成就,但任何成就都是在一定时间和地域中产生的,而当人们不顾原有成功的限制条件,将其当成包医百病的神圣秘方盲目地应用时,给企业带来的很可能是灾难性的后果。有一家曾经很有成效的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组织上显得有些混乱,在业务上产生一些冲突,于是,重金请来了一家外国咨询公司解决问题。这家公司派来的所谓专家所具备的也不过是仅具有一般知识的人员,他们提出将原有的组织系统全部打乱,将美国大公司的组织模式套过来,建立五大平台实行统一化管理。结果,中断了企业发展的连续性,特别是破坏了多年与客户建立起来的关系纽带,使企业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这里并不涉及该不该请外国咨询公司的问题,而是不能对外国咨询公司采取迷信的态度。
理性地分析一下这家国外咨询公司提出的建议,与下面的比喻极其相似:第一,让中国的企业自己攥住自己的头发,将自己从中国土地上拔起来,拔不起来是你们的力量不行;第二,古希腊神话的恶魔守在一个山口边,凡是路过山口的人都必须躺在一张床上,超过床的部分他用刀砍掉;第三,一个人腿上长了一个疮,中国医生没治好,于是请了个洋医生,这位洋医生讲:“这太好办了,把腿砍掉。”
这里存在的严重的问题在于违背了管理的适用性原则。荒唐的建议为什么能被企业所接受?就在于企业的迷信心理被人家所利用。批判迷信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实事求是,把“有效”作为追求的基本目标。
最后,批判世俗还要批判常识。常识是人们维持正常生活的基础,不遵循常识就会到处碰壁。但常识却是创新的障碍,如果仅按常识办事,那么就不会有重大的突破。按常识办事在特定的条件下不需深入思考,按习惯去处理就没错。但如果人的认识仅停留在常识上,必然失去对条件变化的敏感性,得出的结论会是空泛和浮浅的,因而没有价值。
营销需要不断创新,具体到某一事物或策略的认识就不能仅停留在常识上。如“顾客是上帝”,是不是所有的顾客都是你的上帝?再如“机会属于有准备的头脑”,那么,是不是有了准备就能获得商机?又如“加强服务才能赢得顾客”,这话也正确,那么,是不是加强了服务就一定能赢得顾客呢?如果是被动服务,只能起到弥补企业过失的作用,对提高企业竞争力起的作用十分有限。企业要想在营销上有所突破,就必须具备超越常识的认识。
有价值的理论恰恰是摆脱常识的束缚,从更高的层面上对规律的把握。许多企业轻视理论的作用,仅仅满足于找一些“点子”。这是对营销理解浮浅的表现,对营销理论的轻视,其结果必然换来市场对企业的轻视。
批判常识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在于不能仅讲“应该是什么”,而是要讲“是什么怎么办”。坚持从现实出发、从对象出发、从问题出发的原则,对现实中的挑战性课题作出回答。这种回答不仅仅停留在认识上,而且还要体现在行动上,敢于实践,大胆“试一试”。
批判自我
批判自我是批判其他的基础和前提,批判自我就是自我意识的调整过程,意识的固化也就失去了批判的敏感性。一些曾经创造过成功业绩的企业家,后来又一个接一个地倒了下去,原因就在于他们失去了自我批判的能力。他们往往是批判客观世界的勇士,但却是批判自我的懦夫。
营销强调以消费者为中心,以不断满足消费者变化的需求为己任,那么就必然是个不断调整去适应环境的过程。这种适应不是被动的适应,而是要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驾驭环境。对于营销者来讲,自己喜欢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消费者喜欢什么。可口可乐前总裁伍德拉夫家中没有一幅油画,可却出资赞助多个艺术中心。营销当然不能失去自我,但成功的营销必须将自己融入到消费者和社会之中,而融入的过程就是自我批判的过程。
自我批判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对待成功。成功体现了规律,但成功并不是规律,模仿成功也会失败,在新条件下模仿自己的成功必然失败。当年亚细亚在郑州雇了一批女孩子走正步升国旗,吸引了郑州周围的老乡进城围观取得了成功。可后来在北京分部也玩这一套就不新鲜了,而且走正步的人个子高才漂亮,需要雇米以上的女孩子,同样的钱在北京就雇不到了,而只能雇远郊的女孩子,可能是由于饮食习惯问题,身体都较胖,加上干农活,个子也较矮,结果当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批判自我需要忘记以往的成功,将一切成功都看成是历史。
成功是一种结果,并不一定是未来成功的原因,成功往往是更成功的障碍。成功可能会使人过度自信,他们往往会忽视已经变化了的条件,坚定地相信以往获得的成功经验是绝对正确的,有人称这是“信念顽固症”,就是说思维处于病态之中,能够批判自我是思维健康的体现。
具备自我批判的能力与人的学习力有关,人可以没有学历,但不能没有学习力。学习力体现在寻求问题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讲:“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营销从哪里去找问题?要从消费者的需求中去找问题。海尔能在美国站住脚,就在于能为美国消费者解决问题。美国父母培养孩子从小要有劳动习惯,于是海尔就为其提供了“小小神童”洗衣机,让孩子用来洗手帕。美国人喜欢将自己拥有的好东西展示给客人看,海尔就将电冰箱中间的面板做成玻璃的。海尔解决的仅是微小的问题,却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同。
海尔在巴基斯坦的营销同样获得了成功。巴基斯坦经常停电,海尔所提供的电冰箱,能够在停电一个小时的情况下,里面的东西保持不变。巴基斯坦都是大家庭,穿的都是大袍子,海尔就为其提供双动力洗衣机,一次可以洗12件大袍子,而且能洗得很干净。世界名牌家用电器都不是海尔的对手。这说明学习力就是竞争力。
营销的学习力来自于对消费者的深刻理解,而深刻理解则是与消费者沟通的成果。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营销原则,那就是营销的本土化策略。可口可乐在中国的营销很值得我们学习。在中国市场上所卖的可口可乐,在口味上与国外卖的可口可乐有差别,因为这是为适合中国人的口味而配制的。他们打中国农村市场,先熟悉中国文化。先是从南向北向农民送春联,上联为“新春新意新鲜新趣”,下联为“可喜可贺可口可乐”。第二年又向农民送年画,原来的年画是大胖小子抱一条鱼,取“年年有余”的吉祥之意。而可口可乐送的年画中,小孩子抱的是一大桶可口可乐,下面写道“你属龙,我属蛇,可口可乐属中国”。许多企业产品的质量可谓上乘,但缺的是可口可乐的这种精神,那么竞争力也就被大大地削弱了。
营销使自我倾向于消费者,并没有由此削弱了自我,相反会使自己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变得更有魅力。批判自我是一种自我否定,但这种自我否定不是自我消灭,而是自我扬弃。当麦粒自己否定了自己就变成了麦穗,可麦粒被别人否定变成了面粉。批判自我实际上是成长,是发展,是实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