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市场营销的批判哲学

[日期:2009-05-13 ] 来源:互联网  作者:Ready
     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营销必须创新。什么是创新?就是对传统提出挑战,对那些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进行批判。批判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批是剥离,判是判定。批判是一种扬弃,批判是一种突破,批判是一种超越。

       对营销的批判不是口头的论战,也不是学术的争鸣,而是实践必须作出的选择。这种批判不是对理想的向往,而是基于所面临的现实作出的具有风险的决策。所追求的目标不是趋于完美,而是构造差异,创造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竞争优势。

批判权威

       权威是什么?权威是以往事业的高峰。如果我们不敢批判权威,那就无法超越权威,一切都会停步不前,就不会有一片创新的天地。历史总是在对权威的批判中发展的,在批判权威中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突破一个又一个极限,攀登一座又一座高峰。

       营销中所指的权威是谁?就是企业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就是行业的领头企业,甚至是那些构成市场垄断的企业。它们是市场的统治者,不推翻它们的统治,就没有其他企业充分发展的自由。在市场竞争中,批判权威是企业发展强大别无选择的必由之路。

       批判权威并不是诋毁权威,也不是像对待敌人那样对待权威。而是崇敬权威,学习权威,但最后超越权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确定的战略目标,绝不能是建立在企业领导人美好愿望和宏伟设想上,也不能仅是企业根据内部资源所进行的规划。企业战略的制定只能是围绕“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这一基本主题,以强大竞争对手为超越目标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本行业的权威应是企业确定战略目标重要的参照对象。

       国家为什么让世界各国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原因之一就是要在中国造就世界竞争的平台,让中国企业在与世界强大企业的竞争中成长。可能是出于政治目的,日本原首相小泉告诫日本企业家不要到中国去投资,到中国去做买卖能赚大钱,可中国的企业就了解到日本企业的精髓,在竞争中超越日本企业。他讲,中国乒乓球最初向日本学习,之后打败了日本;女排最初也是学习了日本的训练方法,之后中国在比赛中就占有了绝对优势。中国的企业要去体验这一规律,勇于实践在竞争中获得批判的学习成果。

        批判权威,首先在于分析权威企业的本质特征,而不在于把握其形式上的东西。正如当年“荣华鸡”、“红高粱”要与“肯德基”、“麦当劳”一决高低,结果一败涂地。其实,它们竞争的不是卖快餐,它们竞争的是品位,是理念,是文化。有人形容荣华鸡、红高粱是义和团,拍着胸脯高喊“刀枪不入”就冲了上去,勇气可佳,但落后的营销文化使其必然失败。

       认识权威企业的本质,要从权威企业形成强大竞争力的历史去分析,要把握其在长久发展过程中坚持不变的东西。这样就能明白,我们应当做点什么。而其长期坚持的东西在新的历史时期是否应融进新的内涵,其采用的营销模式与时代的要求是否有不协调的地方,甚至可以思考是否存在着可代替的新营销模式。

       凡是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都必然是将某一方面特征发展到极致的企业,也就是在这一点上形成了在消费者心目中不可替代的价值。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当某一特征向极致发展的时候,其另一面的缺陷就会暴露出来,这就为竞争对手充分发挥另一种特征提供了发挥的巨大空间。当年乐百氏为了表明自己是极纯的纯净水,在广告中演示27层过滤。农夫山泉正是抓往了这一点,“由于太纯了,就没有味道”,那么我则是“农夫山泉有点甜”;太纯的纯净水在过滤杂质的时候也过滤掉了矿物质,而我农夫山泉则是产自千岛湖的深层天然水。可以说,乐百氏的广告客观上成就了农夫山泉。这里提出批判权威的问题,就是企业在竞争中发展要选择与强大竞争对手相反的道路。

       在市场竞争中,重要的不在于克服劣势,而在于首先将优势发挥出来,克服劣势也不是与竞争对手相比,而是集中精力去克服影响自己发挥优势的劣势。要认识自己的优劣势,仅凭传统意义去理解并不一定能得出正确结论,在竞争中去体验,可能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按以往的经验去想象,小企业当然难以与大企业抗衡。但当小企业进行高度社会分工,按全新的商业模式组成企业群落,那么就会发现“小是美妙的”,大生产经营成本控制和对市场反应灵敏度的劣势就显现出来。

       批判权威的目的就在于找到强大对手的劣势所在,而找到强大竞争对手劣势的目的在于发挥自身的优势。

 

批判传统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有突破,就必须实现营销创新。从主观上讲,人人都有创新的愿望,可受传统的束缚,创新往往只是停留在愿望上。不批判传统就无法创新,创新可以理解为批判传统的产物。

       任何传统的形成都有其历史的合理性,是为人们经验曾经证明了的正确结论。传统靠权威舆论维持,甚至成为人们的信仰。传统也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它维系人们的共同行动,按传统照办有利于提高效率。坚持传统的严重问题在于会失去对现实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将精力放在维系过去上,结果却失去了未来。传统值得尊重,但批判传统才能找到重大突破的根据。

       提出批判传统在于形成传统的条件变了,传统已经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传统营销的基本特征是从自我出发,多方面改进内部管理,绞尽脑汁寻找促销绝招把东西卖出去。传统的营销认为“做大做强”的主要手段是加大投入,通过不断追加投资拉动销售;创名牌的手段就是广告轰炸,甚至认为恶俗广告最有效,其背后的哲学是“谎言重复多次可以变成真理”;在原有细节上精益求精,然后大幅折价来降低库存;他们也在弥补自己产品的缺陷,完善产品的性能,可离消费者需求却越来越远。产品品质是由所谓专家作出鉴定的,甚至得到某某部门所封的称号,可他们忘记了营销最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消费者鉴定。这些企业应当思考的是:营销应是“以工程师为中心”,还是“以消费者为中心”。

       最近使我感到惊讶的事实,是那些已经创出了有一定知名度品牌的企业接二连三为外企所收购。许多怀着民族情感的人呼吁这些企业领导人要“爱国 ”,希望社会力量出面来拯救这些民族品牌。其实,这些企业的领导人并不情愿把自己一手培育起来的品牌卖出去,而是不得不卖。现在卖还能收回一部分资金,如果彻底垮下去,那就一钱不值了。所出的问题在于并非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并非品牌没有知名度,而是企业缺乏维持现在状况再投入的资金,如果现金流断了,企业就会突然倒下。究其原因,企业形成今天这样的规模是靠不断追加投资取得的,产品附加值不高,利润微薄,“虚胖并不是强壮”。根本的一点,就是对消费者的需求缺乏深刻理解,缺乏捕捉消费者需求微妙变化并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传统营销的根本症结也就在这里。

       在批判传统营销基础上建立的现代营销,一切从满足消费者需求出发,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它要求从细微之处理解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从消费者的视角理解问题。消费者购买商品不仅要满足物质需要,还要满足精神需要;不仅要获得某种实效,还要获得美好的感觉。创名牌实际上就是与消费者不断深化感情联系的过程,这就是感情营销。消费者不仅是消费者,而且还是参与者、创意提供者,这就是互动营销。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局限于某种结果,购买还在意购买过程,这就是体验营销。营销已从重点在产品上转移到服务上,而且要为客户提供全过程服务,这就是方案营销。为了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需将社会资源进行动态组合,于是就提出了商业模式创新。不同的出发点延伸出不同的营销方式。

      坚持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在于寻找到市场牵引力,靠牵引力引发企业强大的市场冲击力,从而保持企业活力。现代营销并不以取得某种销售业绩而满足,而是要向消费者和社会表明某种信念,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一种价值宣言。

批判世俗

       营销是需要得到世俗认可的事业,消费者组成的就是世俗社会。可营销又不能将自己淹没在世俗之中,它需要超越世俗进行思索。营销的基本目的就是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消费者的需求又需要营销者去唤醒和引导。正是基于存在这样的客观要求,而提出了营销批判世俗的任务。

      首先,批判世俗在于批判从众。消费者购买,这里主要指消费品购买,大多数都是非专家购买,因而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盲目性。购买动机的形成很容易受社会舆论的影响,时尚潮流就是这样形成的。

       消费者的从众现象为企业提供了商机,而营销从众却必然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会变得越来越被动。从众虽然是一种消费现象,但消费者的需求却是易变和多样化的,营销按从众方式展开,必然要被消费者抛弃。

       营销从众现象表现为行动的盲目性,面对某种风气缺乏理性思考,人家干什么自己也干什么,所谓“傻子过年看街坊”,只知道模仿而不知道创造。当产品趋向同质化,一味地想通过价格战摆脱困境,结果却在困境中越陷越深,正是竞争盲目性的典型表现。

       摆脱营销从众现象,首先就要从思想意识上与营销从众进行对立思考,制定与从众相反的营销策略,正如潘石屹所讲:“永远不做大多数!”

      现代营销根本的理论就是定位,定位不是寻找空白,也不是幻想不存在竞争的蓝海出现,而是以独特视角表明自身营销的差异。定位并不是想将产品卖给谁,而是在与消费者沟通的基础上,以差异化营销产生对消费者群独特的吸引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就是接受消费者和社会的选择的过程,而社会选择的根据就是差异,也就是选择对社会有独特价值的企业。因此,营销首要的和基本的策略就是差异化策略。有差异就有市场,有差异就有竞争力,有差异就有利润,有差异的实质就是与从众的对立。

       大量事实证明,逆向竞争策略往往有效。在某种市场机会出现之后,就会出现“群鹰追一兔”的现象,参与其中的企业会杀得头破血流,而躲开厮杀去寻求清静一点的市场,所能得到的只能是可怜的一点剩餐。有一些企业换种思路,去做鹰的买卖,于是获得了出奇制胜的效果。当方便面企业用尽各种招数进行促销的时候,有个企业不做广告,也不张扬,可赚的钱却比许多方便面厂多,它是生产方便面料包的企业。批判是思想上对从众的摆脱,是从从众中得到的启示,是另一条道路的选择。

       其次,批判世俗在于批判迷信。迷信不能与信仰混为一谈。信仰有着崇高的目的,而迷信则是由于缺乏理性思考能力而盲从,进而,还要将盲从的事物神圣化。迷信的后果在于失去求实的态度,从而失去创新的能力。

       被迷信的事物最初很可能产生过巨大的成就,但任何成就都是在一定时间和地域中产生的,而当人们不顾原有成功的限制条件,将其当成包医百病的神圣秘方盲目地应用时,给企业带来的很可能是灾难性的后果。有一家曾经很有成效的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组织上显得有些混乱,在业务上产生一些冲突,于是,重金请来了一家外国咨询公司解决问题。这家公司派来的所谓专家所具备的也不过是仅具有一般知识的人员,他们提出将原有的组织系统全部打乱,将美国大公司的组织模式套过来,建立五大平台实行统一化管理。结果,中断了企业发展的连续性,特别是破坏了多年与客户建立起来的关系纽带,使企业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这里并不涉及该不该请外国咨询公司的问题,而是不能对外国咨询公司采取迷信的态度。

       理性地分析一下这家国外咨询公司提出的建议,与下面的比喻极其相似:第一,让中国的企业自己攥住自己的头发,将自己从中国土地上拔起来,拔不起来是你们的力量不行;第二,古希腊神话的恶魔守在一个山口边,凡是路过山口的人都必须躺在一张床上,超过床的部分他用刀砍掉;第三,一个人腿上长了一个疮,中国医生没治好,于是请了个洋医生,这位洋医生讲:“这太好办了,把腿砍掉。”

       这里存在的严重的问题在于违背了管理的适用性原则。荒唐的建议为什么能被企业所接受?就在于企业的迷信心理被人家所利用。批判迷信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实事求是,把“有效”作为追求的基本目标。

       最后,批判世俗还要批判常识。常识是人们维持正常生活的基础,不遵循常识就会到处碰壁。但常识却是创新的障碍,如果仅按常识办事,那么就不会有重大的突破。按常识办事在特定的条件下不需深入思考,按习惯去处理就没错。但如果人的认识仅停留在常识上,必然失去对条件变化的敏感性,得出的结论会是空泛和浮浅的,因而没有价值。

       营销需要不断创新,具体到某一事物或策略的认识就不能仅停留在常识上。如“顾客是上帝”,是不是所有的顾客都是你的上帝?再如“机会属于有准备的头脑”,那么,是不是有了准备就能获得商机?又如“加强服务才能赢得顾客”,这话也正确,那么,是不是加强了服务就一定能赢得顾客呢?如果是被动服务,只能起到弥补企业过失的作用,对提高企业竞争力起的作用十分有限。企业要想在营销上有所突破,就必须具备超越常识的认识。

       有价值的理论恰恰是摆脱常识的束缚,从更高的层面上对规律的把握。许多企业轻视理论的作用,仅仅满足于找一些“点子”。这是对营销理解浮浅的表现,对营销理论的轻视,其结果必然换来市场对企业的轻视。

      批判常识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在于不能仅讲“应该是什么”,而是要讲“是什么怎么办”。坚持从现实出发、从对象出发、从问题出发的原则,对现实中的挑战性课题作出回答。这种回答不仅仅停留在认识上,而且还要体现在行动上,敢于实践,大胆“试一试”。

批判自我

       批判自我是批判其他的基础和前提,批判自我就是自我意识的调整过程,意识的固化也就失去了批判的敏感性。一些曾经创造过成功业绩的企业家,后来又一个接一个地倒了下去,原因就在于他们失去了自我批判的能力。他们往往是批判客观世界的勇士,但却是批判自我的懦夫。

       营销强调以消费者为中心,以不断满足消费者变化的需求为己任,那么就必然是个不断调整去适应环境的过程。这种适应不是被动的适应,而是要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驾驭环境。对于营销者来讲,自己喜欢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消费者喜欢什么。可口可乐前总裁伍德拉夫家中没有一幅油画,可却出资赞助多个艺术中心。营销当然不能失去自我,但成功的营销必须将自己融入到消费者和社会之中,而融入的过程就是自我批判的过程。

       自我批判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对待成功。成功体现了规律,但成功并不是规律,模仿成功也会失败,在新条件下模仿自己的成功必然失败。当年亚细亚在郑州雇了一批女孩子走正步升国旗,吸引了郑州周围的老乡进城围观取得了成功。可后来在北京分部也玩这一套就不新鲜了,而且走正步的人个子高才漂亮,需要雇米以上的女孩子,同样的钱在北京就雇不到了,而只能雇远郊的女孩子,可能是由于饮食习惯问题,身体都较胖,加上干农活,个子也较矮,结果当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批判自我需要忘记以往的成功,将一切成功都看成是历史。

       成功是一种结果,并不一定是未来成功的原因,成功往往是更成功的障碍。成功可能会使人过度自信,他们往往会忽视已经变化了的条件,坚定地相信以往获得的成功经验是绝对正确的,有人称这是“信念顽固症”,就是说思维处于病态之中,能够批判自我是思维健康的体现。

       具备自我批判的能力与人的学习力有关,人可以没有学历,但不能没有学习力。学习力体现在寻求问题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讲:“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营销从哪里去找问题?要从消费者的需求中去找问题。海尔能在美国站住脚,就在于能为美国消费者解决问题。美国父母培养孩子从小要有劳动习惯,于是海尔就为其提供了“小小神童”洗衣机,让孩子用来洗手帕。美国人喜欢将自己拥有的好东西展示给客人看,海尔就将电冰箱中间的面板做成玻璃的。海尔解决的仅是微小的问题,却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同。

      海尔在巴基斯坦的营销同样获得了成功。巴基斯坦经常停电,海尔所提供的电冰箱,能够在停电一个小时的情况下,里面的东西保持不变。巴基斯坦都是大家庭,穿的都是大袍子,海尔就为其提供双动力洗衣机,一次可以洗12件大袍子,而且能洗得很干净。世界名牌家用电器都不是海尔的对手。这说明学习力就是竞争力。

       营销的学习力来自于对消费者的深刻理解,而深刻理解则是与消费者沟通的成果。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营销原则,那就是营销的本土化策略。可口可乐在中国的营销很值得我们学习。在中国市场上所卖的可口可乐,在口味上与国外卖的可口可乐有差别,因为这是为适合中国人的口味而配制的。他们打中国农村市场,先熟悉中国文化。先是从南向北向农民送春联,上联为“新春新意新鲜新趣”,下联为“可喜可贺可口可乐”。第二年又向农民送年画,原来的年画是大胖小子抱一条鱼,取“年年有余”的吉祥之意。而可口可乐送的年画中,小孩子抱的是一大桶可口可乐,下面写道“你属龙,我属蛇,可口可乐属中国”。许多企业产品的质量可谓上乘,但缺的是可口可乐的这种精神,那么竞争力也就被大大地削弱了。

       营销使自我倾向于消费者,并没有由此削弱了自我,相反会使自己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变得更有魅力。批判自我是一种自我否定,但这种自我否定不是自我消灭,而是自我扬弃。当麦粒自己否定了自己就变成了麦穗,可麦粒被别人否定变成了面粉。批判自我实际上是成长,是发展,是实现质的飞跃。

录入:mp105

上一篇:如今企业如何通过网络营销扩大销售?

下一篇:我的经典营销语录


美萍物业管理系统 美萍会所管理软件 美萍音像销售管理 美萍足浴管理系统 美萍桑拿洗浴管理 美萍会员管理系统 美萍娱乐管理系统
美萍美发管理系统 美萍装修电子报价 美萍美发管理系统 美萍保健按摩管理 美萍酒店管理系统 美萍会员销售管理 美萍客户管理系统
美萍营销管理系统 美萍汽配管理系统 美萍汽车美容管理 美萍人事管理系统 美萍汽修管理软件 美萍餐饮管理系统 美萍手机销售管理
美萍酒吧管理软件 美萍建材销售管理 美萍茶楼管理系统 美萍培训机构管理 美萍快餐管理系统 美萍服装销售管理 美萍超市管理系统
美萍咖啡馆管理 美萍医药管理系统 美萍进销存系统 美萍洗衣店软件 美萍库存管理系统 美萍健身房管理 美萍体育场馆管理
美萍诊所管理系统 美萍鞋店销售管理 美萍图书销售管理 美萍体育用品管理 美萍瑜伽会馆管理 美萍房介管理系统 美萍眼镜管理系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