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新营销,拯救4S店

[日期:2008-11-17 ]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风头甚劲的4S店过了2008年的那场雪灾就渐渐有些泄气了,仿佛一夜之间,这个曾经风靡一时的高投入、高产出商业模式已演变成了一个进退不得的博弈游戏。进,可怜的销量、高企的库存和每月高达上百万元的支出着实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退,则意味着高达数千万元的投入和几年的苦心经营会打水漂。有些4S店选择了长痛不如短痛的做法,关闭了事,一了百了,而更多的4S店正苦苦支撑着,等待车市回暖。这个时候,谁也没有心情来攻击对手,聚集在火炉边挠头寻找对策才是最紧要的事。心态消极的人开始后悔用重金装修豪华门面,抱怨汽车厂家在周边开了太多的4S店影响了生意,而那些想办法突围的人则计划提高售后服务业务的比重,因为这个年头卖车实在没有卖白菜赚的钱多。

  过去,汽车厂家和4S店是琴瑟和谐的一对,但在危机面前彼此不得不自保。销量是汽车厂家考量4S店的关键指标,现在更是“销量面前人人平等”。为了应对危机保销量,汽车厂家不得不让4S店增加库存,扩大4S店的店面数。这种做法让4S店的日子更加难过,据统计,全国各大城市至少三分之一的4S店赔钱,业界的说法更激进:亏本的4S店不下二分之一。之前的厂家、商家渐渐演变成了博弈关系。“每个月的开销都高达上百万元,我不考虑利润行吗?”这些声音开始冷不丁地冒出来,经销商不想得罪财大气粗的汽车厂家,但在生死存亡面前,他们顾不了太多。

  显然,命运将4S店逼到了墙角,难道就这样束手就擒?4S店模式还能坚持多久?其未来的出路在哪里?4S店需要救赎,更需要自救,而未来的那根稻草就在经销商自己的手中。  

  4S店模式之困

  你随便进入一家中高级车4S店,你一定会被其豪华的装修所吸引。独立三层的建筑、通透的玻璃墙,即便在很远的地方都能感受到它的气派。底层是巨大的汽车展厅和投入巨资打造的维修车间,二楼则是一个设施齐全的娱乐场所,电影院、网吧、书吧一应俱全,大屏幕液晶电视循环播放着汽车广告。在销售形势大好时,二楼的娱乐区通常坐满了车主和准车主,现在,座位上空无一人—扎堆竞争让他们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广州本田是最早提出4S店模式的汽车厂家,曾经被业界视为榜样的它也许没有想到今日的局面。近几年来,广州本田一直在扩张4S店的规模。在广州、北京等大城市,广州本田的4S店已遍布整个城市的商业区。广州本田在广州中心城区的4S店已经开到了12家,在北京更是达到了17家。如此高密度的开店,或多或少会影响到4S店的收入。

  4S店开得越多,潜在的销量也就更大,但对4S店而言,却意味着丢失的生意越多。彼此相邻,争抢的是同一批购车者,竞争之下4S店之间难免明枪暗箭。“以前卖一台车赚些钱,现在大家为了抢生意不惜降价亏本卖。”一位4S店的资深员工说,“大家指望的就是年终的那点返利。”

  虽然心里对汽车厂家的做法颇有怨言,但4S店只能默默接受现实。“毕竟前期投资了几千万元,我们只得接受。”“我们没法跟厂家讲条件,厂家太强势了。”生意好时可以通过卖车赚点钱,现在销量锐减只能在售后服务方面想办法,但即便是售后服务,“厂家对零部件卡得也很严”。售后服务被许多4S店视为“主要的利润来源”,这样一来更不能得罪厂家了。自打投入资金装修那一刻起,4S店就已被汽车厂家成功绑架。“由于汽车厂家的强大品牌号召力,4S店在加盟之初就不得不接受各种附加条件,这是卖车的一个先决条件。”这些“愿者上钩”的附加条件包括一幢独立的建筑物、数千万元的资金投入等,这些投资通常需要数年甚至十几年才能收回,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相当于花大钱买了张长期饭票,但这并不意味着饭就能轻易吃到嘴里,它还设定了诸多限制,例如品牌专卖、区域限制、价格限制和售后市场控制等。

  从某种意义上,4S店类似于奢侈品旗舰店,它除了卖货外,还有形象展示、售后服务功能。“奢侈品公司为了打造品牌形象不惜重金打造旗舰店,因为旗舰店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所以通常由奢侈品公司直营。”一位深谙零售业的专家说,“但由于汽车品牌太强势,而消费者可选择的实在太少,以至于4S店经营者不得不承担风险以期取得某个汽车品牌的销售权。”当销售形势大好、整车利润高企之时,这种类似于奢侈品旗舰店的模式能支撑每个月上百万元的营运费用,但如今“卖车的利润还没有卖白菜赚得多”,微薄的利润已很难让动辄上百人的4S店正常运转。“如果我们的利润全部来自售后服务,我们跟维修店有何区别?”一些激进的商家表示,“我们当初可是冲着这个品牌的专营权而来的。”

  为了让自己存活下来,4S店不得不提高售后服务的价格,将成本压力转嫁给消费者。这样一来,4S店与独立的售后服务体系竞争时就丧失了优势。“一些新车型对售后服务的需求并不迫切,而成熟车型的零配件价格却很透明。”一位汽车业从业者说,“如果4S店不转型,4S店会连售后服务这块阵地都很难守住。”雨后春笋般冒出的汽车快修店开始争抢生意,不但祭出低价大旗,而且宣称“立等可取”。许多4S店补漆一次有时要用一两天时间,相比而言,快修店的廉价、便捷服务更令车主青睐。当虚弱的正规军遇见强悍的游击队时,市场的话语权不知不觉就发生了逆转。卖车亏一点,售后服务赚一点,到最后其结局可能演变成“大家都不愿意卖车,而只愿意做售后服务”了,而这显然并不是汽车厂家对4S店的最初定位。

  更为忧心的是4S店模式开始阻碍渠道的深度拓展。比较漫长的投资回报期令4S店只能在省会一级城市才能生存、发展,这无疑对汽车厂家开发二、三级城市市场造成了阻碍。鉴于投资成本的考虑,经销商在二、三级城市更倾向于独立卖车或独立提供售后服务,而不是拿出几千万元砸在4S店上。对于苦守4S店模式的汽车厂家而言,要找到一个符合标准并愿意进入二、三线市场的经销商着实不易。这一矛盾让诸多经销商对这些新兴市场望而生畏。如今,汽车厂家在地级城市的渠道覆盖率最高的不过55.7%,相当多的厂家连30%的比例都达不到,然而正是这个市场,贡献了大约70%的销量。尴尬的现实已容不得汽车厂家再迟疑了,重估4S店模式对未来市场的影响已成为一个不得不思考的新课题。

业务转型

  在业界流传着一种“阴谋论”,说汽车厂家为何让经销商建4S店,其根本用意在于借经销商的资本快速扩张4S店数量,一旦市场转冷,肯定会有一批对风险预估不足的4S店倒下,而此时厂家出手收购,这样一来,厂家花很少的钱就能控制渠道。经销商上前冲锋,厂家在后面坐收渔利,这种猜想正在变成现实,一些汽车厂家正想办法“救赎”4S店。与其说是救赎,实际上是谋求控制权。据了解,目前亏损的4S店大都在寻找下家和融资渠道,除了一部分自然死亡外,相当数量的4S店已被汽车厂家收编。被汽车厂家以低价收入囊中难道就是它们的最终宿命?

  既不能冲击汽车厂家的底线,又要找到新的盈利点,这是一件相当考验4S店管理者的事。汽车厂家的主要销售来源来自4S店,它们当然不愿意4S店轻易转向,可现实是如果4S店经营不下去,厂家的销量和品牌形象也会受到极大伤害。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旦出现就很难控制,彼此是一条草绳上的蚂蚱,在这个寒冬大家要抱在一起取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些销量不理想的汽车厂家对4S店采取的一些提升经济收益的过界做法不再严苛,有时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只有让它们活下去才能谈共同发展。

  一些汽车厂家开始反思4S店模式的不足,渐渐放宽对经销商的要求,它们计划授权经销商开设更多的二级店。以前,经销商只能按照标准开4S店,而现在他们可以自行开设A级、B级、C级店等规模和档次不同的店。这样一来,经销商的网点可以覆盖更多的二、三级城市。这样或多或少纾解了经销商的销售压力,而对于汽车厂家来说,这是将渠道下沉的一条有效途径。“现在很多汽车厂家鼓励经销商往二、三级市场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为了市场,它们只能放宽原来定的开店标准。”这对于经销商来说当然是一个利好消息。不过,在勒紧裤带过日子的情况下,到二、三级城市开店意味着又要投入一笔资金,只有抗寒能力强的经销商才能将触角伸到渠道纵深处。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4S店学会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它们会暗中寻找下家,让一些公司帮助它们消化积压的库存。在一些大型汽车卖场,总有一些非经销商的公司能卖出最新的车型,而且不要怀疑这些车的来历,它们都来自于4S店,同样拥有完善的售后服务。其实,这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没有经销权的小公司靠4S店拿车赚钱,4S店靠它们挣销量。风水轮流转,二级分销商曾经因为4S店模式而日渐式微,而今4S店生存压力剧增,分销商势力重新抬头。

  在渠道变革的时候,有人提出了汽车超市概念。就像国美、苏宁一样,超市只提供场地、物流、配送,但不负责品牌管理,与汽车厂家是合作而非附庸的关系。另有一些实力雄厚的经销商集团,开始在全国范围布点,趁着最大的“熊市”大肆并购,以期建立一个庞大的汽车经销王国。

  更有一些4S店考虑业务转型,有赚头的二手车成为了它们眼中的香饽饽。虽然此举可能会让汽车厂家把它们扫地出门,但就目前而言,赚钱对许多4S店来说比什么品牌专营权重要得多。浙江申通时代曾经营通用别克的4S店,但由于亏损甚巨,不得已干起了二手车买卖,其总经理张旭峰有一套“不卖新车卖旧车”的商业理论:“通过对收购的二手车进行维修,卖出更好的价钱,就可以产生一定的利润。当二手车保有量上升到一定数量后,还可以推出维修服务,而二手车维修与新车维修的很大不同是,4S店可以通过汽配市场自由采购配件,在大大降低维修价格的同时,保证相对可观的利润。”

  相比那些二道贩子,4S店拥有强大的售后服务体系和良好的品牌信誉,更能让购车者放心,这是张旭峰进入二手车市场的另一个思维逻辑。“消费者买了一辆二手车之后,在质量担保期内出了问题,可找4S店要求免费维修。此外,4S店有专业的二手车评估师以及规范的程序,不存在杀价和隐瞒车况信息的事情。”  

  从“坐商”到“行商”

  汽车行业产值巨大,但实际上其营销From EMKT.com.cn并不复杂。厂家设定了游戏规则,经销商出钱拿车、开4S店,然后根据厂家的要求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厂家要做的事更简单,除了参加车展、举行新车下线仪式和进行广告投放外,其他的事多和产品研发、精益生产有关。前几年,4S店按照厂家规定的那一套玩法就能活得很好,但现在今非昔比,4S店一定要玩出自己的套路来。过去4S店的营销手法都是为汽车厂家做嫁衣,无论是自驾游活动,还是车友俱乐部活动,都是汽车厂家出钱以自己的名义举办,4S店不过是一个组织者,没有车主能在一两次活动中记住4S店所在公司的名字。因此,汽车营销专家慈陵阳认为:“汽车4S店如何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提升自己在客户中的地位,就成为营销突破的关键。” 

  从一个等待厂家指令的“坐商”变成一个主动出击的“行商”已迫在眉睫,配合厂家在当地的报纸上打几个广告、举办几场试驾和公关活动已很难勾起消费者的欲望。这种缺乏黏性的营销手法看起来热闹,准车主一旦离开活动现场,4S店基本上就没有太多的办法将注意力转变成销售力。多数4S店寄希望于厂家所划定的圈圈来办事,“很少能够通过长期的客户交流,将客户锁定为自己的忠实客户”。靠广告和降价促销就能将车卖得很好的惯性思维已在4S店经营者头脑里滋长,以至于形成了一种惰性。这样一来,他们无法摆脱汽车厂家的庇护而只能成为附庸。

  在体验经济时代,接触点直接关乎品牌美誉度。4S店是车主感受品牌魅力的主要场所,车主对某品牌汽车的好感度和美誉度都是从这里开始积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紧紧握住了汽车品牌的命运之绳。这就给4S店打响自己的旗号创造了条件,然而,遗憾的是,多数4S店并没有意识到将之转化成自己的资源。虽然汽车厂家的严苛要求是主因,但4S店要成为强势渠道,就必须摆脱附庸和傀儡的形象,确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车主对汽车品牌的好感度转化成对4S店的忠诚度。

  在慈陵阳看来,建立会员俱乐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会员制营销关注的是与客户的交流和互动,完全会突破汽车产品的限制,而不是让客户只面对冷冰冰的机器,让客户能够感受到4S店温暖,能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事实上,4S店掌握了大量的车主资源,这是一个绝好的数据库营销资源。如果在车主的重要日子里,送上一声问候,或在车主维修、保养的时候提供一些临时代步车等特别服务,或定期组织会员自驾游,长此以往,必然会在车主的心中激起涟漪,让他们对4S店产生好感,而彼此之间的情感纽带更加牢固。这让数据库营销成为可能。现在,中国移动已经瞄准这一需求,为4S店量身定做了一个系统。“长期与车主建立良好关系,就可以让4S店为今后的5~10年储存客户,只有回头客占据销售大头,4S店才可以有真正稳定的利润来源。”慈陵阳说。

  一些埋头走路的4S店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它们为车主提供汽车美容、保养、改装、代办年审等增值服务,希望这些服务能够将车主牢牢黏在自己身上。车主资源是4S店的一笔丰厚财产,以此为轴心加强营销与服务的力度,也许4S店就能度过严冬。这既不冲犯上游汽车厂家的利益,又能提升自己的品牌美誉度。“如果挺住了,渡过了难关,未来的前景还是很光明的。”一位4S店的老总说。

录入:mp003

上一篇:2009年如何搞好连锁药店经营规模的扩大

下一篇:向海尔学习金融危机下如何把握机会,搞好营销


美萍物业管理系统 美萍会所管理软件 美萍音像销售管理 美萍足浴管理系统 美萍桑拿洗浴管理 美萍会员管理系统 美萍娱乐管理系统
美萍美发管理系统 美萍装修电子报价 美萍美发管理系统 美萍保健按摩管理 美萍酒店管理系统 美萍会员销售管理 美萍客户管理系统
美萍营销管理系统 美萍汽配管理系统 美萍汽车美容管理 美萍人事管理系统 美萍汽修管理软件 美萍餐饮管理系统 美萍手机销售管理
美萍酒吧管理软件 美萍建材销售管理 美萍茶楼管理系统 美萍培训机构管理 美萍快餐管理系统 美萍服装销售管理 美萍超市管理系统
美萍咖啡馆管理 美萍医药管理系统 美萍进销存系统 美萍洗衣店软件 美萍库存管理系统 美萍健身房管理 美萍体育场馆管理
美萍诊所管理系统 美萍鞋店销售管理 美萍图书销售管理 美萍体育用品管理 美萍瑜伽会馆管理 美萍房介管理系统 美萍眼镜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