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总是容易为人所忽视的,所以,细节往往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状态。难怪透过细节看人,日渐成为衡量评价一个人的标准。现在,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还会专门针对细节下些功夫,设计些细节方面的试题,通过细节来观察应聘者,有的用人单位甚至通过“吃相”、“笔迹”等细节来决定用人与否。
关于细节的重要性,有一个流传很广、几乎被传为神话的个案就能加以佐证:有家招聘高级管理人才的公司,对一群应聘者进行复试。尽管应聘者都很自信地回答了考官们的简单提问,可结果却都未被录用,只得怏怏离去。可后来有一个应聘者,走进房门后,看到了地毯上有一个纸团。地毯很干净,那个纸团显得很不协调。这位应聘者弯腰捡起了纸团。这时考官发问了:“您好,朋友,请看看您捡起的纸团吧!”这位应聘者迟疑地打开纸团,只见上面写着:“热忱欢迎您到我们公司任职。”后来这位应聘者成了一家著名大公司的总裁……
这道显然是专门用来考察求职者的细节的试题,使得一些志在必得的应聘者纷纷铩羽而归。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就能决定面试的成败。在许多教导求职者的文章中,都喜欢引用这个例子,这无疑是个充分证明“求职面试一定要注重细节”的经典例子。
对于求职者来说,时时处处勿忘细节自然是理所当然的,应聘者是没有权力去抱怨招聘单位的“唯细节论”的。就算不是求职,生活中也有“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德要求的。
但用人单位现在流行的这种以小见大式的“察人术”就真的是很完美的吗?我看只通过一个细节就定“乾坤”的做法实在是值得商榷。就所上面列举的那个经典例子吧。至少,那家招聘公司对其他没有发现那纸团的应聘者是有失公允的,面试者在紧张的氛围里没有看到那纸团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即使是看到了纸团,却不愿弯腰去捡也属正常,自己是来应聘高级管理人才的,捡起那纸团该由公司的清洁工来做,何况,谁知道那纸团是不是写有公司商业机密的弃物?
再者说,仅凭应聘者看到了纸团且弯腰捡起了纸团这一举动就判断他是适合公司的人才,这不但片面还有失于草率。一个会在面试这种特定环境还不忘捡起纸团的人,除了是一个严谨、一丝不苟、从细微处入手做实事的人的可能性外,还有其他很多的可能性。如这位面试者有洁癖,或是个只斤斤于小节而看不到长远、没有大局观念的人,甚至可能是个讨好“考官”的溜须拍马之徒?……虽说后来的事实证明了那位面试者是个合格的人才,但我也只能说这是那家用人公司运气。因为捡起纸团这一细节并不能完整展示面试者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因为这是一个清洁员凭习惯下意识也能做到的。
再举个再是经常被论者引用,用来证明不注意细节而应受到嘲讽的例子。东汉有一少年叫陈蕃,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来访,见陈蕃独居一室而院内龌龊,便批评他:“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于是乎,经代代相传,陈蕃在后人的口碑中便成了那种自命不凡、不屑于从细节做起的该受嘲讽的对象了。至于陈蕃到底“扫没有扫天下”,反倒不再被“推崇细节”者过问了。一查《后汉书》,就能发现陈蕃不但有“扫天下”之志,更有“扫天下”之为,他后来官至太傅,列天下 名士“三君”之一,对汉末士大夫崇尚气节影响很大,最后还在反宦官斗争中杀身成仁了。
可见“一屋不扫”的细节并不能证明陈蕃就不能“扫天下”。“扫一屋”为私,“扫天下”为公。如果只通过细节来评测陈蕃的话,我想他无论到哪家公司去应聘,怕都只能得到个“请另谋高就”的答复了。
人才测评作为一门学科,有其合理、科学的一面,但它毕竟还是一门需逐步发展完善的学科。人的素质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人才测评只能大体测算出应聘者的一些基本情况,也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因素。没有人能在细节上做到十全十美。如果将人才测试简化到一个细节,就对应聘者“盖棺论定”,难免草率和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