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西餐工作者(本文专指中国西餐工作者,以下同)尽管能做不少西餐菜式、西点,有的甚至小有名气,但对西餐的了解尚处于"照猫画虎"阶段,只是就菜论菜,缺少更深层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浓汁雷司令水手鱼"这道菜,有的西餐工作者不知菜名如此叫法的含义。说白了"雷司令"是一种用"雷司令"品种的葡萄酿造的干白葡萄酒;"水手鱼"源自"水手"一词,泛指所有用白葡萄酒或红葡萄酒烹制的淡水鱼浓汤。这是卢瓦尔河畔、罗纳河畔或菜茵河畔的特色菜。阿尔萨斯水手鱼浓汤传统上是配新鲜面包一起食用的。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涉及的方面也远不止于此,由此大致说明一个问题:西餐学习不能不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长期以来,西餐工作者对这个问题重视不够,只专注菜品的制作方法、工艺流程,而忽视了对其文化的学习。西餐难学,难就难在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上。西餐制作不单单是个"做菜做饭"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它与文化因素有着重大关系,受它的影响和制约。
一般来说,一种饮食中的纯操作工艺障碍可以比较容易得到克服,但要克服在文化上的差异及其在饮食上的反映则比较困难。可以讲,不了解饮食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谁也无法真正学会西餐制作。
众所周知,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各自的个性又有着普遍的共性。正是这个共性为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进行交流提供了主要的可行性依据和基础;而不同文化所具有的个性或特性则构成了这种文化交流的障碍。
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在饮食上主要有如下反映:
一是饮食原料结构与成品结构之别。饮食原料结构的不同直接源于食料的生产。在西方食料一直是一种农牧型结构。在中国,农业结构是食料的主要成分。由于原料结构的不同,中国饮食的成品结构是主食和副食结合,而西方人饮食中无主副食之分。
二是饮食观念与价值取向之别。西方饮食追求饮食个性的生理需求,以营养为最高准则,因而是一种理性饮食价值观念事国人追求一种难以言状的"意境",并且"色、香、味、形、器、名、声、质、养、净"的因素具体化,其中的"美味"又是最值得珍视的。因此,中国是一种美性饮食观念。
三是饮食性质有文化性和科学性之别。中国饮食长于知觉感悟,凭经验、效应和结果的把握,具有身心的愉悦性。西方饮食长于理性分析,重营养的合理搭配,具有科学的合理性。
四是饮食方式有"群享"与"独享"之别。在饮食方式上,中国形成"群享"方式,通过饮食来促进和协调人际关系,敦睦感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在西方,饮食则以"独享"方式进行,奉行分餐制,表现出了西方的个体主义价值观,注重个性的存在。
五是菜肴制作有综合型与分解型之别。在中餐菜肴制作中,是把不同的原料一同烹制,装入盘中的是一个整体。从"个性"到整体的转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哲理。西餐的烹饪,往往主菜、配菜、水司分别制作,突出了"独"的意识。
六是烹饪加工有技艺型与技术型之别。中国烹饪为了追求色、香、味、形之美和奇,在刀工、火候等方面具有特强的技艺性。西方饮食中的烹饪加工具有显著的技术性,属于技术性加工方法。
七是思维模式有传统和现代取向之别。中国的饮食,较多地传承过去,以过去取向为主体,是过去取向与现代取向并存的一种思维方式。从口味到烹饪,数百年如一日,没有显著的变化。西方饮食力求创新、变化,高度注重进步与变化的未来取向。
八是饮食涵义哲理之别。中国饮食活动往往具有超出饮食涵义本身的意义,饮食与社会、饮食与人生都可以通过吃一些特定的食物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和思想。西方人对饮食有不同的理解,认为饮食是维持生命的需要,也是一种人生享受。只有少数食品具有宗教含义,很少在语意上对饮食赋予内涵。
九是厨房组织人事管理之别。西方在厨房、人事组织管理上有一套完整而又复杂的培训体系,厨房工作井然有序,要获得某个职位都需要相应的声誉和权威,而且更形成了系统的烹饪理论。中国的厨房人事组织大都附属于一个大厨或领导,听从他的指派。一旦他离开,大部分工作都会受到影响。
重视文化差异,不仅仅是学习西餐必需的,也是中餐发展创新的需要。在餐饮大融合的背景下,中西餐融合是餐饮国际化的潮流和方向。